2025-09-22 19:01:00
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不斷健全。實施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推動車險綜合改革,深入開展“報行合一”,壽險公司2024年以來壓降成本3500億元,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降至近10年最低水平,費用率更是創20年來新低,行業內生發展動力持續增強。
每經記者|周逸斐 每經編輯|陳星
9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金融業發展成就。
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在發布會現場介紹,我國監管法制“四梁八柱”加快搭建,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五大監管”得到全面強化。堅持嚴格執法、敢于亮劍,累計處罰機構2萬家次、責任人3.6萬人次,罰沒金額210億元。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金融監管總局在提升監管能力水平方面有哪些舉措和進展?
李云澤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提問時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不斷健全。實施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推動車險綜合改革,深入開展“報行合一”,壽險公司2024年以來壓降成本3500億元,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降至近10年最低水平,費用率更是創20年來新低,行業內生發展動力持續增強。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周逸斐 攝
李云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十四五”期間,相關部門堅決落實黨中央部署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任務,扎實推進系統性重塑和整體性重構,全面強化“五大監管”,深入實施新機構新作風新建樹新形象“四新工程”,奮力實現思想大轉變、工作大變樣、監管大提升。
首先是制度短板加快補齊。行業重要法律修訂取得重大進展,上周銀監法修訂草案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保險法修訂也在加快推進。監管制度與時俱進不斷完善,5年來發布各類規制171件,包括銀行、保險、資管、非銀等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指引,以及資本管理、資產分類等重要監管規則,基本建立起貫通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風險監管與合規監管、從準入到退出全生命周期的制度體系。
其次是監管效能顯著增強。把握實質風險,解決實際問題,全面推進分級分類監管,堅持高風險高強度、低風險低強度,把寶貴的監管資源用在刀刃上。對41家重點機構實施提級監管,同時下放112家中小保險機構監管權限。
聚焦影響金融穩定的“關鍵事”、造成重大金融風險的“關鍵人”、破壞市場秩序的“關鍵行為”,果斷出手,形成震懾,真正做到“長牙帶刺”、有棱有角。規劃實施“金監工程”,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全面強化監管提供有力支撐。
再次是“監管為民”深入踐行。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行業協會等多方聯動的“大消保”格局初步建成。督促機構加強產品適當性管理,規范營銷行為,營造更加安全放心的金融消費環境。上線金融消保服務平臺和產品查詢平臺,方便消費者“掌上查、指尖辦”。嚴密防范和堅決打擊非法金融活動,非法集資發案數量較“十三五”時期下降五成,努力守護好人民群眾的“錢袋子”。
最后是引領行業改革取得新突破。推動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有機融合,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不斷健全。推動各類金融機構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苦練內功、降本增效,多管齊下整治無序競爭。
“十四五”期間,資本市場遭遇了一系列超預期風險考驗。證監會在加強資本市場監管、防范化解風險方面采取了哪些工作?
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過去五年資本市場面臨的環境發生了復雜深刻變化,外部輸入性風險挑戰風高浪急,國內部分領域風險“水落石出”,資本市場作為各類風險交匯地和敏感帶首當其沖。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快打造“安全、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安全”打頭,凸顯了防風險、強監管的重要性。證監會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統籌發展與安全,筑牢監管防線,嚴守風險底線。
在維護市場平穩運行方面,落實“四早”要求,加強全方位監測預警,健全跨市場跨領域跨境風險防控機制,加強逆周期調節,統籌好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同時強化與有關方面的協調聯動,支持匯金公司、社保、保險、證券基金和上市公司等發揮內在穩定作用,共同打好“組合拳”,筑牢防波堤防浪堤,有效應對了外部沖擊,投資者信心和市場預期明顯改善。
在推動重點領域風險持續收斂方面,堅持嚴控增量、穩減存量、嚴防“爆雷”,交易所市場債券違約率保持在1%左右的較低水平。私募基金風險整治扎實推進,約7000家僵尸機構完成出清,“偽私募”等增量風險基本得到遏制。關閉金交所、“偽金交所”成效明顯,應關閉的27家金交所已全部取消資質,排查出的上百家“偽金交所”也已經全部得到清理。
在大幅增強監管執法的有效性、震懾力方面,聚焦財務造假等投資者深惡痛絕的違法違規問題,既“追首惡”,也“懲幫兇”,系統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綜合懲防體系,堅決破除造假“生態圈”。
比如,就債市財務造假對恒大地產及其審計機構分別開具41.75億元、3.25億元的史上最大罰單,對越博動力案第三方配合造假同步追責。
同時,用好用足法律所賦予手段,依法從嚴,把“板子”打準打疼。聯合最高法印發嚴格公正執法司法、服務保障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不斷完善行政、民事、刑事追責體系。五年來,共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和線索超700件,一批責任人被依法嚴肅追究刑事責任。
在扎牢織密投資者保護“安全網”方面,積極回應投資者關切,先后完善了股份減持、量化交易、融券等一些相關的監管規則,推動出臺了先行賠付、當事人承諾、欺詐發行責令回購等一系列制度,明確了申報即擔責、中介機構執業質量評價等硬性監管要求,事前事中事后有序銜接的投保體系持續健全。
近年來,特別代表人訴訟首單康美藥業案賠償投資者約24.6億元,紫晶存儲案、澤達易盛案分別賠付投資者10.9億元和2.8億元,一批標志性案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地,提升了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質效。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曹仕林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