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8 17:54:51
9月28日,“2025天府智能產業生態大會”發布算力等六大賽道的“供給清單”與“需求清單”,覆蓋四川13個地市,預計釋放超200億元投資空間。燧原智能科技總經理徐建稱,AI應用等發展會推動算力需求。當前國產算力生態雖面臨挑戰,但已有突破。有關人士表示,算力池優化會促進新應用,會上還介紹了進一步完善全省算力布局的平臺。
每經記者|胥帥 每經編輯|張益銘
日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管清友在與記者交流時提到,AI(人工智能)等賽道仍處早期階段,他仍然看好人工智能的發展。
在9月28日的“2025天府智能產業生態大會”上,正式發布的“供給清單”與“需求清單”涉及AI應用、智能體、大模型、算力等多個領域。燧原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建向記者表示,AI應用、智能體等發展會推動算力需求,特別是國產算力的場景化平臺。
9月28日,以“天府聚勢 智鏈未來”為主題的“2025天府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大會”發布了算力、數據集和語料庫、基礎硬件、大模型、智能終端、AI應用六大細分賽道的“供給清單”與“需求清單”,為企業精準對接資源、深化合作搭建清晰路徑。其中,產業需求清單覆蓋四川13個地市,共發布129項產業需求,預計將釋放超200億元投資與合作空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供給清單”涉及多個大模型與智能體。比如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制圖平臺、基于TaoChat智能交互方式的繪圖工具、調度智能模型的人工智能多模態知識底座等。
涉及大模型與智能體的“供給清單”都無法繞開算力、數據等底座。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6部門印發《關于加強數字經濟創新型企業培育的若干措施》,強化算力資源供給支撐,同時提到以場景和行業痛點為牽引,強化算力、數據等要素協同,加強對人工智能、垂類大模型等數創企業培育。
“AI場景應用類似于電動車,支撐算力的基礎設施就類比充電站。”燧原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建向記者表示,大模型與智能體的發展會增加對算力資源供應的需求,特別是融合算力設施的場景化平臺。
他向記者舉例,前不久在成都高新區完成驗收的國產化AI視頻基礎設施平臺項目,就提供了35P國產算力支撐,涉及從算法開發、模型訓練到場景應用。該平臺在2022年就已試運行,因為要配合智慧城市運行的需求,主要針對工地、城市安全、重大場所、交通等場景。
比如工地,AI可自動識別未戴安全帽、危險區域闖入、裸土未覆蓋等行為;在未來科技城,AI實時監測道路積水、煙火險情,提升應急響應效率;在街道,系統能智能發現店外經營、生命通道占用、消防隱患等問題,自動推送給城管人員。據徐建介紹,試運行期間,已累計產生超9萬條告警事件,識別準確率超90%,處置率超90%,部分場景治理效率提升近10倍。
“現在這類平臺比過去有很大變化,在于國產算力芯片和AI加速卡的崛起。”徐建表示,在人工智能尚未爆發之前,過去的智慧城市平臺不具有“推理”或者攝像頭AI解析等功能,也就沒有算力需求,“智慧城市以前用CPU(中央處理器)存儲數據,現在GPU(圖形處理器)實現實時分析決策”。即便在人工智能爆發后,由于國產芯片與海外芯片在穩定性等方面存在差距,大規模應用國產芯片的算力中心遲遲未出現,比如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掉線等問題。盡管當前國產算力生態仍面臨開發者習慣與穩定性優化問題,但一些算力基礎應用設施平臺的涌現,已經證明國產化的突破,“這個平臺的國產算力滿負荷運行,證明可用性是一大進步”。
上述有關人士表示,AI應用爆發(如智能體、個性化推薦)將推動算力需求幾何增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次產業生態大會發布的“需求清單”包括消防、機器人、虛擬電廠、災害應急等多個產業的智能體項目。
比如AI輔助消防業務場景,在指揮調度時,通過AI精準生成調度方案。其中提到,技術路線上要支持DeepSeek、Qwen、視覺計算等AI大模型,結合高質量消防業務數據集構建智能體。在硬件上,滿足國產化架構和算力需求。
城市智慧數字人同樣需具備大模型開發與調優能力,尤其要做到數據本地化部署。
“你可以理解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之后,周邊就需要更多的充電站。只是說我們行業管這個充電站叫算力池。”徐建表示,算力池優化做得越好,產品的新應用就會產生更多。
《關于加強數字經濟創新型企業培育的若干措施》在強調算力供給中提到,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支持地方協同參與、共同建設,在國家統一標準指導下,推動全國算力資源有序池化,并網運行,打造集算力統籌監測、統一調度、彈性供給、安全保障于一體的新型算力網基礎設施。引導各類算力資源與數創企業需求高效精準對接,鼓勵國家樞紐節點面向數創企業提供低成本、廣覆蓋、可靠安全的算力服務,降低算力使用門檻。
在這次大會上,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科技公司也介紹了“息壤”異域算力服務平臺四川節點,進一步完善全省算力基礎設施布局。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7835324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