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19 07:41:35
每經記者|丁舟洋 每經編輯|金冥羽 魏官紅 向江林
提起楊振寧,許多人會想到諾獎光環、物理公式背后的科學高度,而對電子科技大學粒子物理與核物理研究所所長,電子科技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志偉而言,楊振寧先生的影響藏在更具體的時光里。
2008年,王志偉在上海讀大學時,聆聽了近90歲的楊振寧全程脫稿、語速輕快的中文講座,收獲頗豐。學術的品位、人生的選擇,近二十年的科研路里,王志偉始終帶著這份影響前行。這份傳承,早已不只是學術上的指引,更是一份讓年輕研究者讀懂“如何選方向、如何做學問、如何守初心”的精神坐標。
聽到楊振寧逝世的消息,37歲的王志偉說:“不像一個遙遠的名人走了,更像一位熟悉的長輩離開?!痹谒磥?,緬懷楊振寧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閱讀他的學術人生,他提起那兩本被自己“翻爛”的《曙光集》《晨曦集》。10月18日,王志偉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專訪,細說這份影響背后的故事。
楊振寧 圖片來源:央視視頻截圖
NBD:您的研究領域,是基于“楊-米爾斯理論”的支撐,在暗物質領域探索。是什么樣的契機,讓您從這個角度切入?
王志偉:2008年前后,我還在上海讀大學本科。當時楊先生來復旦大學做講座,我懷著追星的心情,現場聆聽了楊先生的講座。
他當時已是近90歲高齡,但精神狀態非常好,全程用中文演講,思路非常清晰,語速也快,幾乎完全脫稿。演講時也播放PPT(演示文稿軟件),但常常只是掃一眼,基本不用看。
那場講座中,楊先生很強調年輕人的學術研究“品位”。他對理論品位的理解,不是說一個理論能夠實現什么,就是好的,而是這個理論足夠簡潔、漂亮,同時又非常豐富。對此,我當時有很深的觸動。
后續我在丹麥做博士后,我和我的合作導師,一位丹麥的院士,我們一致認為,首選“楊-米爾斯理論”來切入暗物質的理論研究。雖然物理學的理論模型非常多,但千挑萬選想找一個最簡潔,又足夠豐富的理論框架,那就是“楊-米爾斯理論”。
NBD:楊振寧先生的那堂講座,對您后續的道路還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王志偉:不僅對我的學術研究有影響,對我后續的人生方向都有觸動。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他講“學術品位”,還有他回憶自己的人生選擇。
早年他出國留學,是瞄著實驗物理學的方向,但很快發現自己不擅長這方面,他意識到自己在理論物理學方面更有天賦,做了兩年實驗物理學后,他果斷放棄了這一方向,轉向理論物理學。
一般的學生很難做到,可能會想,我都付出兩年時間了,先畢業或怎樣。但他就果斷放棄,直接轉到理論去了。他讓我意識到,學術領域有一個頻譜,你要去感受哪一個譜段、哪個區間最適合自己。所以后面我也做出自己研究區間段的選擇,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當初楊先生講座的影響。
2010年我出國留學,2022年回來。中間的12年,其實沒有跟楊振寧先生有直接接觸。但他做的公開學術報告上網后,我都會去認真學習,又買了他的各類書籍、傳記,好好去揣摩他的想法。
楊先生的文章集錦《曙光集》《晨曦集》都被我翻爛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寫到鄧稼先先生時,筆尖流露出的感情,是一個科學家對祖國深深的情懷。
《曙光集》《晨曦集》 圖片來源:購物平臺截圖
NBD:作為普通大眾,應該怎樣理解“楊-米爾斯理論”對于科學界的貢獻?
王志偉:楊先生有很多杰出的科研成果,但是有兩項最重要——第一項,是他與米爾斯一起創立的“楊-米爾斯”規范場。用今天通俗的語言,楊先生的一句話,“對稱性,決定相互作用”。第二項,是他與李政道先生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恒。
“楊-米爾斯”規范場這一理論使我們對自然界中的“力”及其相互作用的機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是構成粒子物理領域“標準模型”的奠基石。而粒子領域的“標準模型”,類似于化學當中的元素周期表,它是對現有已知粒子以及粒子與粒子之間相互作用進行系統分類的理論框架。打個比方,在蓋房子前,它既幫我們弄清有哪些“磚塊”(基本粒子),又指明了把磚塊黏在一起的“水泥”(相互作用)是什么,而且還告訴我們它們如何按規律組合。
基于標準模型的各種實驗檢驗,又催生并迭代了很多代粒子“加速器”。這些加速器進一步催生了很多新的技術,比如超導材料,在醫療(如核磁共振、質子治療)、電力、交通(超導磁懸?。┑阮I域有廣泛運用。
其實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很多來源于數十年前的基礎理論探索,只是在轉化鏈條與產業化中滯后顯現。最有名的實際上是萬維網,最早建立在歐洲的核子中心,是為他們內部的資料共享,后來演變成我們今天在互聯網上瀏覽網頁、點擊鏈接的通用方式。
前沿的理論物理研究就是如此,有時候你不是完全為了某項應用技術,但最后其實帶動了很多技術的發展。
NBD:現在您基于“楊-米爾斯理論”探究暗物質的最新進展是什么?
王志偉:前面我們說了“楊-米爾斯理論”為理解物質世界的基本構成提供了理論基礎。但宇宙中充滿了人們看不見的“暗物質”,我們假設在看不見的暗物質的世界里,同樣也由“楊-米爾斯理論”所描述。在早期工作中,我們借此來提取早期宇宙的引力波信號,后面我們基于“楊-米爾斯理論”,提出暗物質的構成可以是“膠球”,是強相互作用、凝結成團的復合型粒子。
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的劉江來教授對我們的理論特別感興趣,他主持了panda-X暗物質探測實驗。此后他希望能基于“膠球暗物質理論模型”,在panda-X上進行探測驗證。
NBD:您覺得楊振寧先生回國對中國科研領域最大的意義是什么?
王志偉:楊先生這個人很真,我看過他回國后的很多學術報告實錄,報告一開始,他就坦言自己已不在科研一線,他不去立什么“諾獎獲得者90多歲還在科研一線”的人設。一個歸國的大科學家,在公開場合直接講他已經不在科研一線,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覺得比起直接可見的科研成果,楊先生回國對中國物理學界的意義在更深遠的層次上。
楊先生作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他的回歸帶來了頂尖的學術交流。同楊振寧先生一起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姚期智教授在接受采訪時曾透露,當年毅然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是應來自楊振寧的回國邀請。作為楊振寧的弟子,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張首晟擔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的特聘教授,每年回國數月授課。
楊先生多次面向青年學子做學術報告、公開演講,給到包括我在內的青年人實實在在的精神引領。還有,他投身一線教學。此前似乎有一種風氣,資深的大牌教授,不太愿意給本科生上基礎課。但楊先生回到清華后,身體力行親自備課,給物理本科生講授大學一年級的基礎課,他這么做了,也會帶動別人這么做。所以他對青年學子的影響,可謂代代傳承。
楊振寧先生為清華大學本科生授課 圖片來源:央視視頻截圖
NBD:楊振寧先生不僅在物理、數學這些理科類有極高的造詣,他的人文修養其實也很強。您怎么看人文修養對學術品位的影響?
王志偉:不僅僅是楊振寧先生,比如李政道先生,作畫、寫詩都很棒,還有數學家丘成桐先生、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等。他們這批科學家糾正了我以前的一個誤區,我以前其實是比較偏科的,對于人文類東西的興趣,完全不如對純自然界的追求。但是慢慢地,我也意識到人文修養的重要性,我現在也慢慢對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產生研究興趣,也會花時間去專門學習。有時候理科的靈感來源,來自這種跨學科的研究。
NBD:您怎么看楊振寧先生為中國學界留下的精神遺產?
王志偉:有一點特別值得一提,如果沒有楊先生和李先生,我們在做一些極富挑戰性的理論物理科研課題時,可能會想,中國人是否夠聰明?因為感覺在現代物理學界,之前所有的重要成果都是外國人做出來的,好像中國人無法勝任理論物理的杰出工作。但楊先生和李先生的出現給了大家信心,中國人是可以的。這讓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敢于去挑戰重要的科學課題,因為只有我們不自卑,才敢于去挑戰。
記者|丁舟洋
編輯|金冥羽?魏官紅 ?向江林
校對|董興生
封面圖片來源:央視視頻截圖
|每日經濟新聞??nbd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