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四維圖新CEO程鵬回應每經:未來3-5年內一定會出現沒有駕駛座的車

          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19 21:18:29

          2025年10月16日至18日,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四維圖新CEO程鵬回應每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地圖的“輕重”取決于應用場景和自動駕駛級別;高精地圖沒有絕對的“理想模式”,需找到商業博弈平衡點;將地圖與芯片、硬件打包銷售的方式可能更適合中國。此外,程鵬還預判,未來3-5年內一定會出現無駕駛座的車輛。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黃博文    

          10月16日—18日,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在京召開。北京四維圖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維圖新”)CEO程鵬在“人工智能論壇:AI賦能生態演進——探析技術新變革”主題論壇上發表演講。

          作為傳統圖商,四維圖新正向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如何看待“重地圖”和“輕地圖”技術路線之爭?高精地圖最終理想的商業模式會是怎樣?如何應對城市NOA(導航輔助駕駛)快速鋪開對高精地圖覆蓋廣度、更新頻率等帶來的挑戰?制約L3級及以上高級別自動駕駛大規模落地的最大瓶頸是什么?

          論壇期間,圍繞上述一系列問題,程鵬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采訪。

          四維圖新CEO程鵬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蕊 攝

          將地圖與芯片、硬件等打包銷售的商業模式可能更適合中國

          NBD:當前,行業在“重地圖”和“輕地圖”的技術路線上存在分歧。你如何看待這場路線之爭?四維圖新作為高精地圖的領頭羊,是堅定地“把地圖做重”,還是也在積極布局“輕地圖”方案以適應更廣泛的客戶需求?

          程鵬:我認為,地圖的“輕重”取決于應用場景和自動駕駛的級別,級別越高,對地圖精度的依賴程度就越高。

          目前,我們兩條路線都有布局,從基礎的SD地圖(標準地圖),到輕地圖,再到高精度的HD地圖(高精地圖)。一些中低階的輔助駕駛,只需要SD地圖加上一些連通性拓撲關系就能實現。而對于L4級別及以上的自動駕駛,以及一些需要超越人類駕駛能力的場景,就必須使用高精度HD地圖。不同的應用場景決定了地圖的“輕重”程度。

          NBD:高精地圖的商業模式仍在探索中。從“一次性售賣”到“按年服務費”,您認為最終理想的商業模式會是怎樣的?是否會走向類似SaaS(軟件即服務)的“按使用次數”或“按功能訂閱”的模式?

          程鵬:從商家角度看,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客戶每天都付費;而客戶則希望完全免費。因此,沒有絕對的“理想模式”,最終是商業博弈的結果,找到一個平衡點就好。

          傳統SD地圖最早是License(技術授權)模式,即按車輛數量一次性收費,后來逐漸演變為按月付費。另外,還有“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模式,比如高德、百度地圖對用戶免費,但通過打車分成等其他方式盈利。

          不同國家的情況也不同,比如Google地圖按調用次數收費,每天調多少次,在這個范圍內是一個價格,超過這個范圍,又是一個價格。而在中國,由于互聯網公司將地圖服務免費化,導致地圖本身很難直接盈利。因此,我認為將地圖與芯片、硬件打包銷售,這種“軟硬一體”的方式可能更適合中國。

          未來隨著高階輔助駕駛車輛普及,地圖更新將更加實時精準

          NBD:城市NOA(導航輔助駕駛)的快速鋪開,對高精地圖的覆蓋廣度、更新頻率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極致要求。四維圖新如何應對這一挑戰?目前的產能和成本是否能跟上主機廠“開城打仗”的速度?

          程鵬:這是行業長期面臨的難點。很多人喊“無圖”正是因為地圖更新跟不上城市變化,導致系統置信度下降,頻繁要求人工接管,我想這是目前很多車廠喊“無圖”的本質原因。

          這個情況該怎么辦?我們目前的解決方案是跟車廠共建,讓量產車成為“采集車”,即車輛在使用過程中通過攝像頭和雷達實時反饋道路變化,我們據此動態更新地圖。事實上,我們已經具備這種技術能力,但前提是車輛數量要足夠多。目前仍處于啟動階段,因為具備傳感器的車輛數量還不夠多,數據覆蓋率仍有限。未來隨著高階輔助駕駛車輛普及,數據量將大幅提升,地圖更新也將更加實時和精準。

          NBD:四維圖新正從“傳統圖商”向“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在您看來,“高精地圖”未來會逐漸成為一種可被替代的傳感器嗎?

          程鵬:地圖永遠都會在,這一點毫無疑問,但它未必再是過去那種“為自動駕駛車輛做軌道”的形態。其實,所謂“無圖”并不是完全沒有地圖,而是不再把高精地圖的幾何信息當作行駛軌道。我們可以形象地來比喻:2016年、2017年前后的自動駕駛車輛是把地圖當軌道,就像火車必須沿著軌道行駛一樣,這相當于在地上畫了一個無形的軌道,車輛嚴格依照高精地圖預先標定的車道線行駛,變道、進出匝道等操作也須提前按地圖規劃完成。

          現在的“無圖”是指車輛不再依賴地圖做軌道,而靠自身傳感器的實時感知與足夠的算力,配合新的算法模型,實時判斷應該執行哪種駕駛動作、走哪條車道。由此衍生出“端到端”“VLA(視覺-語言-動作)”等新概念,系統可即時做出決策。

          NBD:那您覺得在這種背景下,四維圖新未來的核心護城河究竟是什么?是數據、算法,還是“數據+算法+芯片”的閉環生態?

          程鵬:我認為關鍵在于各業務板塊的協同。傳統Tier1(一級供應商)不懂數據,很難把AI時代的座艙與自動駕駛做好;而純AI公司,又不懂芯片;我們的團隊同時掌握地圖、數據、算法與芯片能力,了解每一個板塊。

          舉例而言,我們可以用20K的算力芯片達到他人40K算力芯片的效果,因為我們有懂芯片的人,通過深度挖掘每1K算力,將硬件潛能發揮到極限。在已量產的項目中,我們利用原本僅用于導航的芯片剩余算力,實現自動泊車功能,為客戶省去約1000元硬件成本。對于普遍處于負毛利或低毛利的新勢力車企,這種成本節約直接幫助其提升毛利率、跨越生存線,對他們是有貢獻的。

          制約L3及以上級別自動駕駛大規模落地關鍵因素在于安全和信心

          NBD:有觀點認為,L3是一個技術上的“偽命題”或過渡階段,車企應全力奔向L4。您是否認同?

          程鵬:認為L3是“偽命題”的人,本身才是“偽命題”。技術發展是漸進式的,產品也是逐步迭代的。很多時候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才實現一點點進步。做公司、做產品、做研發都是如此,不可能靠一項新技術立刻顛覆一切。L3是一個必經階段,是技術進步的自然過程。

          NBD:近期,工信部牽頭發布《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到“有條件批準L3級車型生產準入”,措辭較為謹慎,您覺得現在制約L3級及以上高級別自動駕駛大規模落地的最大瓶頸,主要是技術、成本,還是已經轉變為法規或公眾接受度?

          程鵬:我認為,制約因素的關鍵在于能否保障用戶安全,以及用戶是否對系統有信心。所以,我非常感謝像華為這樣的公司,他們提升了用戶體驗,也增強了用戶信心。當然,行業中也有一些企業“拖后腿”,在安全性上打折扣。

          我認為,車企要堅持實事求是,不夸大宣傳。比如,將輔助駕駛宣傳為“自動駕駛”,這是不負責任的。當然,目前相關部門也在規范,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未來3-5年內一定會出現沒有駕駛座的車

          NBD:您曾說“看到的未來將很快照進現實”,您認為未來3-5年內智駕領域會出現哪些顛覆性的體驗升級?地圖在其中將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

          程鵬:如果說顛覆性的,這個領域我認為一定會出現沒有駕駛座的車,方向盤、剎車踏板都會被取消。未來3-5年內,這樣的車輛有望實現量產。雖然短期內不會大規模普及,但在某些特定場景下,比如網約車、物流運輸等,將會率先應用。考駕照可能將變得“浪費時間”,因為駕駛本身就是一種重復性勞動,最適合由AI完成。地圖在其中將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我不是很確定。

          當然,這背后需要傳感器、算力和算法的全面成熟。比如,有人說人腦算力約等于5000TOPS,而目前英偉達芯片算力已可達1000~2000TOPS。因此,芯片的算力在未來5年內可能將超過人腦,盡管功耗仍然會很高。所以,未來關鍵在于經濟性——當機器人/自動駕駛系統的能耗、成本、效率達到經濟性臨界點,規模化落地就將實現。

          NBD:飛行汽車這兩年也很火,公司在這方面有沒有布局?

          程鵬:我認為飛行汽車面臨的核心問題與自動駕駛類似,法規和技術并非其大規模落地的最大障礙,經濟性和安全性才是關鍵因素。

          首先,目前電池重量占整車一半,為了運送一個50公斤的人,需要攜帶幾百公斤電池飛上天空,顯然不劃算。其次,安全性尚未達到商用標準。

          當事故率降至千萬分之一的級別時,它就可以形成服務了,哪怕不經濟都可以。初期可能??在高端市場??率先應用;隨著技術成熟、成本下降,逐步普及至大眾市場。我認為這些都會發生,只不過會有比較長的一個周期,需要解決成本、功耗、安全性等問題。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蕊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10月16日—18日,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在京召開。北京四維圖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維圖新”)CEO程鵬在“人工智能論壇:AI賦能生態演進——探析技術新變革”主題論壇上發表演講。 作為傳統圖商,四維圖新正向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如何看待“重地圖”和“輕地圖”技術路線之爭?高精地圖最終理想的商業模式會是怎樣?如何應對城市NOA(導航輔助駕駛)快速鋪開對高精地圖覆蓋廣度、更新頻率等帶來的挑戰?制約L3級及以上高級別自動駕駛大規模落地的最大瓶頸是什么? 論壇期間,圍繞上述一系列問題,程鵬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采訪。 四維圖新CEO程鵬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蕊 攝 將地圖與芯片、硬件等打包銷售的商業模式可能更適合中國 NBD:當前,行業在“重地圖”和“輕地圖”的技術路線上存在分歧。你如何看待這場路線之爭?四維圖新作為高精地圖的領頭羊,是堅定地“把地圖做重”,還是也在積極布局“輕地圖”方案以適應更廣泛的客戶需求? 程鵬:我認為,地圖的“輕重”取決于應用場景和自動駕駛的級別,級別越高,對地圖精度的依賴程度就越高。 目前,我們兩條路線都有布局,從基礎的SD地圖(標準地圖),到輕地圖,再到高精度的HD地圖(高精地圖)。一些中低階的輔助駕駛,只需要SD地圖加上一些連通性拓撲關系就能實現。而對于L4級別及以上的自動駕駛,以及一些需要超越人類駕駛能力的場景,就必須使用高精度HD地圖。不同的應用場景決定了地圖的“輕重”程度。 NBD:高精地圖的商業模式仍在探索中。從“一次性售賣”到“按年服務費”,您認為最終理想的商業模式會是怎樣的?是否會走向類似SaaS(軟件即服務)的“按使用次數”或“按功能訂閱”的模式? 程鵬:從商家角度看,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客戶每天都付費;而客戶則希望完全免費。因此,沒有絕對的“理想模式”,最終是商業博弈的結果,找到一個平衡點就好。 傳統SD地圖最早是License(技術授權)模式,即按車輛數量一次性收費,后來逐漸演變為按月付費。另外,還有“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模式,比如高德、百度地圖對用戶免費,但通過打車分成等其他方式盈利。 不同國家的情況也不同,比如Google地圖按調用次數收費,每天調多少次,在這個范圍內是一個價格,超過這個范圍,又是一個價格。而在中國,由于互聯網公司將地圖服務免費化,導致地圖本身很難直接盈利。因此,我認為將地圖與芯片、硬件打包銷售,這種“軟硬一體”的方式可能更適合中國。 未來隨著高階輔助駕駛車輛普及,地圖更新將更加實時精準 NBD:城市NOA(導航輔助駕駛)的快速鋪開,對高精地圖的覆蓋廣度、更新頻率和成本控制提出了極致要求。四維圖新如何應對這一挑戰?目前的產能和成本是否能跟上主機廠“開城打仗”的速度? 程鵬:這是行業長期面臨的難點。很多人喊“無圖”正是因為地圖更新跟不上城市變化,導致系統置信度下降,頻繁要求人工接管,我想這是目前很多車廠喊“無圖”的本質原因。 這個情況該怎么辦?我們目前的解決方案是跟車廠共建,讓量產車成為“采集車”,即車輛在使用過程中通過攝像頭和雷達實時反饋道路變化,我們據此動態更新地圖。事實上,我們已經具備這種技術能力,但前提是車輛數量要足夠多。目前仍處于啟動階段,因為具備傳感器的車輛數量還不夠多,數據覆蓋率仍有限。未來隨著高階輔助駕駛車輛普及,數據量將大幅提升,地圖更新也將更加實時和精準。 NBD:四維圖新正從“傳統圖商”向“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在您看來,“高精地圖”未來會逐漸成為一種可被替代的傳感器嗎? 程鵬:地圖永遠都會在,這一點毫無疑問,但它未必再是過去那種“為自動駕駛車輛做軌道”的形態。其實,所謂“無圖”并不是完全沒有地圖,而是不再把高精地圖的幾何信息當作行駛軌道。我們可以形象地來比喻:2016年、2017年前后的自動駕駛車輛是把地圖當軌道,就像火車必須沿著軌道行駛一樣,這相當于在地上畫了一個無形的軌道,車輛嚴格依照高精地圖預先標定的車道線行駛,變道、進出匝道等操作也須提前按地圖規劃完成。 現在的“無圖”是指車輛不再依賴地圖做軌道,而靠自身傳感器的實時感知與足夠的算力,配合新的算法模型,實時判斷應該執行哪種駕駛動作、走哪條車道。由此衍生出“端到端”“VLA(視覺-語言-動作)”等新概念,系統可即時做出決策。 NBD:那您覺得在這種背景下,四維圖新未來的核心護城河究竟是什么?是數據、算法,還是“數據+算法+芯片”的閉環生態? 程鵬:我認為關鍵在于各業務板塊的協同。傳統Tier1(一級供應商)不懂數據,很難把AI時代的座艙與自動駕駛做好;而純AI公司,又不懂芯片;我們的團隊同時掌握地圖、數據、算法與芯片能力,了解每一個板塊。 舉例而言,我們可以用20K的算力芯片達到他人40K算力芯片的效果,因為我們有懂芯片的人,通過深度挖掘每1K算力,將硬件潛能發揮到極限。在已量產的項目中,我們利用原本僅用于導航的芯片剩余算力,實現自動泊車功能,為客戶省去約1000元硬件成本。對于普遍處于負毛利或低毛利的新勢力車企,這種成本節約直接幫助其提升毛利率、跨越生存線,對他們是有貢獻的。 制約L3及以上級別自動駕駛大規模落地關鍵因素在于安全和信心 NBD:有觀點認為,L3是一個技術上的“偽命題”或過渡階段,車企應全力奔向L4。您是否認同? 程鵬:認為L3是“偽命題”的人,本身才是“偽命題”。技術發展是漸進式的,產品也是逐步迭代的。很多時候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才實現一點點進步。做公司、做產品、做研發都是如此,不可能靠一項新技術立刻顛覆一切。L3是一個必經階段,是技術進步的自然過程。 NBD:近期,工信部牽頭發布《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到“有條件批準L3級車型生產準入”,措辭較為謹慎,您覺得現在制約L3級及以上高級別自動駕駛大規模落地的最大瓶頸,主要是技術、成本,還是已經轉變為法規或公眾接受度? 程鵬:我認為,制約因素的關鍵在于能否保障用戶安全,以及用戶是否對系統有信心。所以,我非常感謝像華為這樣的公司,他們提升了用戶體驗,也增強了用戶信心。當然,行業中也有一些企業“拖后腿”,在安全性上打折扣。 我認為,車企要堅持實事求是,不夸大宣傳。比如,將輔助駕駛宣傳為“自動駕駛”,這是不負責任的。當然,目前相關部門也在規范,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未來3-5年內一定會出現沒有駕駛座的車 NBD:您曾說“看到的未來將很快照進現實”,您認為未來3-5年內智駕領域會出現哪些顛覆性的體驗升級?地圖在其中將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 程鵬:如果說顛覆性的,這個領域我認為一定會出現沒有駕駛座的車,方向盤、剎車踏板都會被取消。未來3-5年內,這樣的車輛有望實現量產。雖然短期內不會大規模普及,但在某些特定場景下,比如網約車、物流運輸等,將會率先應用。考駕照可能將變得“浪費時間”,因為駕駛本身就是一種重復性勞動,最適合由AI完成。地圖在其中將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我不是很確定。 當然,這背后需要傳感器、算力和算法的全面成熟。比如,有人說人腦算力約等于5000TOPS,而目前英偉達芯片算力已可達1000~2000TOPS。因此,芯片的算力在未來5年內可能將超過人腦,盡管功耗仍然會很高。所以,未來關鍵在于經濟性——當機器人/自動駕駛系統的能耗、成本、效率達到經濟性臨界點,規模化落地就將實現。 NBD:飛行汽車這兩年也很火,公司在這方面有沒有布局? 程鵬:我認為飛行汽車面臨的核心問題與自動駕駛類似,法規和技術并非其大規模落地的最大障礙,經濟性和安全性才是關鍵因素。 首先,目前電池重量占整車一半,為了運送一個50公斤的人,需要攜帶幾百公斤電池飛上天空,顯然不劃算。其次,安全性尚未達到商用標準。 當事故率降至千萬分之一的級別時,它就可以形成服務了,哪怕不經濟都可以。初期可能??在高端市場??率先應用;隨著技術成熟、成本下降,逐步普及至大眾市場。我認為這些都會發生,只不過會有比較長的一個周期,需要解決成本、功耗、安全性等問題。
          地圖 自動駕駛 四維圖新 軟件開發 百度概念 CEO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福利欧美午夜福利 | 亚洲欧美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无遮挡h肉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传媒一区二区 | 无遮挡粉嫩小泬久久久久久久 | 青青国产视频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