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00:00:59
10月20日至23日,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提出,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衛斌,他認為關鍵在于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建議推進化石能源清潔利用,發展非化石能源,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逐步實現可再生能源在增量、存量上對化石能源的替代。
每經記者|周逸斐 每經編輯|陳旭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全會”),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
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要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系統優化,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對我國來說,“十五五”不僅是全面轉向碳排放雙控制度的首個五年,也是為實現碳達峰目標而沖刺的五年。作為全球能源消費與制造大國,我國在“十五五”及未來應如何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如何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在能源結構低碳轉型方面還有哪些重點工作亟待推進?
圍繞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衛斌進行了專訪。
NBD:全會提出,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接下來需要從哪些關鍵領域發力?
林衛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關鍵在于大力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持續優化能源結構。通過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的消費比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
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持續下降
另外,要優化產業結構,引導資源向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形成低消耗、高附加值的現代產業體系。
NBD: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推進能源結構低碳轉型,您認為有哪些重點工作需要進一步推進?
林衛斌:在能源革命持續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新型能源體系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堅實屏障,也是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
為此,要更大力度推進化石能源清潔利用。傳統能源體系下,以化石能源為主體的能源結構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環境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目前有兩種治理方案:一是末端治理,通過脫硫、脫硝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對已經形成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進行處理,防止其直接向大氣釋放;二是源頭治理,通過調整能源結構,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近年來,我國同時采用兩種治理方案,并以末端治理方案為主。碳排放問題需堅持源頭治理與末端治理綜合施策、雙管齊下的方案,特別是源頭治理,更具有前瞻性、系統性與可持續性,是實現碳減排長期目標的關鍵。
與此同時,要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推進能源利用電氣化。
實現能源結構低碳化需要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必然要求大規模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的開發利用包括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以及地熱、生物質供暖、太陽能熱利用等。
非化石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會推動能源利用的電氣化趨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一次能源電能轉化比重的提高,另一方面是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的提高。
此外,要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進行了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新型電力系統的戰略部署。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不是“另起爐灶”,而是以當前電力系統為基礎,破立結合,逐步建成以新能源為主體電源的新型電力系統。
NBD:當下新能源逐步成為主體電源,要想加快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下一步在電源端應當采取哪些措施?
林衛斌:按照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80%以上的目標測算,碳中和情景下,在發電量的電源結構中,非化石能源發電的比重需要達到 90%以上。這就意味著,中國的電源結構還需要深度調整,而且是在用電需求仍有較大增長空間下的結構性深度調整。
一方面,要做好加法。要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預計到2060年風光電裝機容量將達到60億千瓦以上,在總發電量中占比65%左右;要積極有序發展水電、核電等非化石能源,預計到2060年水電、核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為10億千瓦左右,在總發電量中占比25%左右。
另一方面,要做好減法。在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的前提下,煤電有序退出主體電源地位。
NBD: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是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重點,也是難點。全會也提到要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您認為需要實施哪些重要舉措來推動這一目標落地?
林衛斌:首先,要著力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實現可再生能源在增量上和存量上對化石能源的替代。
其次,提升煤炭和煤電的基礎保障和系統調節能力。為此,要建立煤炭產能儲備制度,有序核準建設一批產能儲備煤礦項目。與此同時,要對(現役)存量煤電機組進行靈活性改造,開展與新型電力系統相適應的新一代煤電試驗,增強煤電機組靈活調峰、快速爬坡等調節能力。此外,要優化煤電機組運行方式,合理調用各類煤電機組,最大限度地發揮煤電機組的經濟調節能力。
再次,要加快構建新型電網系統。電網在能源系統中發揮著關鍵的平臺樞紐作用,需要構建與新型能源體系相適應的新型電網系統。
最后,儲能和氫能是有效提升系統調節能力、支撐電力系統動態平衡的關鍵,未來需要加大力度,合理布局儲能和氫能。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