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4 19:18:02
10月24日,中信保誠人壽在北京舉辦“誠信伙伴 成就未來——2025未來大會”,以成立25周年為契機正式發布“康、養、育、富”全生命周期產品服務體系,該體系以“健康醫療、子女教育、養老陪伴、財富管理”四大場景為核心,構建覆蓋客戶全生命周期的綜合服務生態,標志著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服務從“風險補償”向“服務賦能”的戰略升級。

中信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曾琪在致辭中表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強國建設的重要抓手,養老金融是壽險行業的主陣地。中信將圍繞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立足客戶全生命周期需求,聚焦“康、養、育、富”四大核心領域,構建養老金融綜合服務體系,為個人、家庭、企業及產業各方,提供涵蓋財富規劃、康養服務、產業賦能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同時支持中信保誠人壽推動保險與康養生態深度融合。
保誠集團首席執行官華康堯(Anil Wadhwani)表示,保誠集團為能支持中國完善養老保障體系感到自豪,特別是在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方面,通過“未來管家服務”等創新產品,助力更多家庭自信規劃未來。未來,保誠集團將繼續支持中信保誠人壽推動創新、培育人才以及開發契合中國家庭需求的養老保障方案,同時深化與監管機構及政府的合作,探索支持長期健康發展的金融新模式。
中信保誠人壽成立25年以來,始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深耕保險保障。在人口結構變化、財富管理需求多元化、健康意識提升的背景下,公司基于對客戶及家庭需求的深度洞察,整合內外資源,推出“康、養、育、富”客戶服務體系,致力于成為客戶“身邊觸手可及的守護者”。
保險不僅是風險管理的工具,更是美好生活的守護者。此次“康、養、育、富”體系的發布,是中信保誠人壽對“保險+服務”模式的深化實踐,也是對客戶未來生活的鄭重承諾。
據了解,“康、養、育、富”體系的發布,不僅是中信保誠人壽25年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為保險行業樹立了“產服融合”的新標桿。它標志著保險企業從“賠付款的支付者”轉型為“客戶生活的共建者”,通過“保險+服務”的模式,真正嵌入客戶的生命周期與生活場景。
近年來,中信保誠人壽持續深化“保險+服務”戰略,依托中信集團金融全牌照與保誠集團全球資源,持續優化服務體系,拓展服務邊界,助力客戶實現“健康常伴、子女成才、養老無憂、家業長青”的人生愿景。
在本次大會上,中信保誠人壽展示了“康、養、育、富”產服體系的具體內涵和建設成果。
在健康領域,中信保誠人壽以“檢·診·護·康”四維一體服務矩陣為核心,構建全流程健康管理閉環:推出防癌篩查、慢病篩查、基因檢測等專項早篩服務;提供“重疾綠通”“名醫預診”“海外二次診療”等就醫協助服務,打通全國近2000家三甲醫院資源,實現“大病看三甲、特藥有綠通”;創新“康護管家2.0”服務,提供住院專屬護工、居家康護、心理關懷等一體化照護;推出“健康陪跑”減重營等生活方式干預項目。
在養老領域,中信保誠人壽結合中國“9073”養老格局,構建“康護+旅居+居家”模式,其中“居家養老”提供視頻醫生、安全管家、適老化改造等服務,實現“安全、健康、生活”三大保障;“旅居養老”打造“誠品VistaLiving”旅居網絡,覆蓋12城20家康養基地,提供四季流轉的旅居體驗;“機構養老”依托“城心+康護”網絡,打造20家特色養老機構,覆蓋自理到專業護理全周期。
在子女教育領域,公司推出“教育規劃+資源鏈接+風險保障”一站式服務,將保險產品與子女教育服務緊密結合,打造了一個集教育金規劃、成長保障、教育資源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通過年金保險產品的穩健收益,為子女家庭提供持續、穩定的教育資金支持;依托QS等國際權威機構的獨家合作以及聯合精選的培訓機構,搭建專業豐富的教育資源網絡,為孩子提供從幼兒園開始的全程教育規劃與成長指導路徑。
在財富管理領域,中信保誠人壽依托中外股東資源優勢,聯合中信集團金融子公司,推動傳家品牌升級,探索打通境內外保險、銀行、信托金融服務通道,從而打造海外服務權益共享的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滿足高凈值客戶資產管理、企業經營、出海投資以及跨境法稅、醫療、教育等服務需求。
在發布“康、養、育、富”的同時,中信保誠人壽也完成了與之精準匹配的產品矩陣,構建起覆蓋客戶全生命周期需求的保障解決方案。
在健康保障方面,中信保誠人壽圍繞“健康醫療”服務體系,推出“終身重疾+醫療險”組合以及覆蓋高、中、低各層級需求的醫療險,形成從預防、診療到康復的全流程健康保障閉環;在養老保障方面,匹配“養老陪伴”服務體系,推出“個養年金+稅優護理險”創新產品組合,支持客戶實現居家、旅居、機構等多形態養老方式;在教育及財富管理方面,對應“子女教育”與“財富傳承”體系,推出多類型年金、壽險與傳承類產品,滿足家庭在教育儲備與資產保值增值、代際傳承中的多元化需求。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