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08 17:23:13
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期間,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接受專訪時表示,AI正處于“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刻。他認為,AI+產業是未來發展趨勢,機器人、教育、醫療等行業對AI大模型需求量高。當前AI基建存在泡沫但潛力大,信息智能與物理智能融合是未來十年關鍵。
每經記者|葉曉丹 每經編輯|董興生
十年前,互聯網發展方興未艾。彼時,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亞勤預判“AI+”是下一個大趨勢。轉瞬十年,AI浪潮席卷而來。
今年3月,張亞勤在新書《智能涌現》中分析,AI正處在“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刻,智能正在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生成”。他認為,未來十年,將是人類與智能共同成長的協作時代。
智能涌現,不僅局限于前沿技術研究,而是正從科技探索走向各行各業。眼下,除了模型生態,AI Agent(智能體)應用也層出不窮,AI在產業中的實踐和應用,成為新生產力革命的新動能。
然而,技術進步的同時,AI安全和治理的緊迫性接踵而至。圍繞當前中美AI技術路徑、AI產業落地趨勢、AI安全與治理等問題,張亞勤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期間,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專訪。
NBD:你的新書《智能涌現》提到,AI當前正處于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這一“涌現”是否有可量化的判斷標準?
張亞勤:這一輪人工智能的顯著特點是所謂的規模定律。比如越多的數據、越高的算力,加上新的算法,智能就越來越高,高到一定程度突破某一個界限,那就伴隨著涌現效應。
涌現效應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在于,人工智能不僅僅是有模式識別、感知的能力,它現在還有了認知的能力,有了生成的能力,有了創造力,這是十分重要的特點。另外,涌現效應的維度,不僅僅是技術的涌現,它其實(已經)涌現到各個產業里去。
NBD:當下AI正滲透和應用到各行各業中,推動生產力發展,在你看來,AI是不是正在推動新一輪生產力革命?
張亞勤:是的。人工智能技術的科研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進入產業,也只是過去十年,特別是過去五年逐步開始的。在這個階段中,人工智能作為通用的生產力工具。ChatGPT等技術的創新,帶動了大模型技術和應用的發展。
NBD:AI正在加速向產業滲透,我們注意到在過去一年時間,Token的消耗量正在快速增長,在你看來,哪些行業對AI大模型、智能體的需求量更高?
張亞勤:首先是機器人,這個產業完全是由新一輪的人工智能帶來的。
第二,在垂直的傳統行業,譬如教育、醫療,這些也會受益于AI技術,被大幅度改變。AI技術可以加快新藥研發的速度,改變新藥從研發臨床測試到最后制藥的整個范式。
另外,AI加速發展,推動了AI基礎設施建設。芯片、數據中心、云計算等,科技巨頭們都在加快AI基礎設施建設。當然,美國目前在AI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過快,可能會存在一些泡沫,但整體而言,AI的潛力很大。
NBD:最近一年,中國開源大模型在國際舞臺上頻繁“反向輸出”,一些海外產品甚至采用中國模型。你怎么看待這種趨勢?中國AI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是算力、數據、工程落地能力,還是成本與生態?
張亞勤:ChatGPT是AI一個大的基石或者創新。其實大部分(模型)都在(獲取)更多數據,鋪算力。DeepSeek今年初大規模流行以來,又開辟一個新的路徑。在不需要很高算力的情況下,通過更高效的系統架構、更靈巧的算法在全球大模型競爭中脫穎而出。
DeepSeek的開源生態,使得很多小公司可以用之外,用戶市場還輻射到非洲、東南亞等國家,這是一個很大的創新。
未來全球范圍內,通用的、前沿的大模型數量不會超過10個,而更大的機會反而來自于垂直模型或者行業模型。
NBD:當前國際科技巨頭都在加大AI領域的資本支出,有觀點認為AI基建還遠遠不夠,也有分析認為當下AI投資存在泡沫,對此你怎么看?
張亞勤:AI是一個幾十萬億元的產業,參與其中的企業對自身定位各有差異。巨頭們在構建全棧AI生態,增強自身的競爭壁壘。也有一些科技公司定位做應用層、做AI Agent,解決一些具體的、垂類行業的問題。
當下AI基礎設施的投資熱,未來可能會存在一些泡沫,這就像1998年前后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浪潮,當年大家都熱衷買路由器、建設數據中心,后面發覺超前了一點,當年也同樣是機遇和泡沫都很大。這和當下的AI熱潮有相似之處,大的科技企業寧愿多布局,也不愿意錯失AI發展機會,對他們而言,機會成本反而更高。
NBD:你的新書中提到,信息智能與物理智能的融合是未來十年的關鍵窗口期,當前這兩類智能融合的最大技術瓶頸是什么?
張亞勤:信息智能階段,以互聯網的數據為主,打造一個前沿模型。到了物理世界后,需要物理世界的數據。現在一個瓶頸是物理世界的數據比較分散。
另外一個瓶頸是,很多人提到需要打造一個物理世界的模型,可物理世界的模型需要更好的推理能力、理解能力,對三維、四維空間的感知能力。
NBD:AI技術發展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AI安全問題也備受關注。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似乎又讓我們想到了當年大家對互聯網技術發展和安全的思辨之中。對此,你怎么看?
張亞勤:AI能力越強,它的風險越高。當然有失控的風險,也有被亂用的風險。所以在信息智能方面,深度的偽造、虛假的信息、AI幻覺,其實都帶來很大的問題,這個時候需要有政策法規,給AI技術應用一些底線,讓大家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NBD:在你看來,AI技術的發展,當下還有哪些風險?
張亞勤:現在我擔心的是,人工智能加速發展,會出現系統性的風險,出現系統性的失控。
之前有消息稱互聯網上超過半數的英文書面內容已由人工智能生成,占比達到52%,首次超越人類創作的48%。這意味著人工智能產生的內容超過了人產生的內容,而人工智能產生的內容,存在一些不實的內容。這些信息,同樣作為新的訓練數據,進入新的AI模型,自我繁殖、自我放大。
這個問題需要從技術方面、人機交互以及政策方面來解決。否則,后續不實的信息作為訓練數據,會指數級泛濫,這是當前AI治理非常迫切的問題。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55017367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