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乳品企業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5.53%,第二季度總產值同比增長5.82%,其中5月份的增長達到了6.59%。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指出,“經過政府、企業、奶農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中國乳業正在從危機中走出,生產、市場正逐步得到恢復,結束了整個行業負增長的局面,實現了正增長。”
乳業涅槃 孕育“重生”
宋昆岡分析,截至去年,中國乳業產值增長速度為20%~30%,而他認為15%是一個合適的數字——最重要的是和基礎奶源的增長以及市場的增長同步。
同時,自乳業危機之后,各方的共識轉為發展戰略的重拾和修正——奶源首當其沖地成為這場變革中的轉折點。各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視奶源的占有和把控。于是,新一輪奶源爭奪戰使得業內硝煙四起。
對于這一現象,部分業內人士擔心乳品企業只是在去年的“切膚之痛”和今年的頻頻問責中盲目追風,奶源建設得不到長期持續,上游農業難以打下牢固的根基。事實上,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乳企的產業改革已無退路可言。
上游發展的“天時地利人和”
7月9日,《乳制品工業產業政策》出臺,其中“新建乳制品加工項目已有穩定可控的奶源基地產生鮮乳數量不低于加工能力的40%”,被列在了“行業準入”而非“政策目標”的章節。
較高的行業準入門檻為中國乳企敲響警鐘。事實上,各家乳品企業在今年也相繼“圈地”上游奶源。以伊利為例,去年伊利集團進一步擴大了奶源基地的建設規模,同時加大高端牧場的培育力度,有針對性地在國內三大黃金奶源地區培育規模化牧場,通過發展高端養殖牧場的方式占據行業資源優勢,提升企業競爭力。
據悉,伊利集團是國內僅有的擁有頂級的三大黃金奶源牧場的企業。同時伊利推廣的“奶聯社”這一“乳企——奶農合作經營”的奶牛養殖新模式符合中國奶農眾多、分散養殖的現實條件,既能夠保證原奶的質量安全,也能兼顧奶農、乳企等多方面的利益,便于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督、管理。
同時,消費者對于乳制品的關注焦點也從終端銷售的保質期等細節追溯到上游奶源的建設上。一時間,由伊利率先發起,其他乳企紛紛效仿的“草原游”活動受到消費者熱烈追捧,成為夏末秋初的旅游休閑新風潮。消費者在乳業危機之后親自考察、親身體驗的信心恢復也能夠初見端倪。
2009年對于中國乳業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政府、企業和市場三方意見的統一使得中國乳業正在陣痛中加強上游建設,調整產業結構,轉向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在“涅槃”之后迎來“重生”。 (文 潘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