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2 04:13:15
每經記者 曾春 發自北京
“9月底,央行曾對銀行間債券市場可能存在的虛假交易進行了嚴格檢查。”一券商固定收益分析師告訴記者,“這或許是導致10月份債券交易量大幅下滑的最大誘因之一。”
最新的數據恰好印證了這一判斷。12月1日,央行發布了《2009年10月份金融市場運行情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10月份債券市場現券交易下降較多,其中銀行間市場現券成交2.6萬億元,日均成交1513.86億元,環比減少31.8%。
現券交易量大幅縮水
虛假交易的存在,一直是銀行間市場“不能說的秘密”:市場中的部分交易方有時是“掛羊頭、賣狗肉”,他們進行交易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的債券買賣,可能是為了排名而增加交易量,或者將利潤轉移釋放以修飾財務報表等。
“銀行間市場上一直以來就存在‘水分’,9月底,央行重點打擊了虛假交易之后,水分明顯被蒸發掉了。”某券商固定收益分析師說,債券市場現券交易日均成交量從以前的近2000億元一下就跌倒了1500多億。
《報告》顯示,10月份,債券市場現券交易下降較多,其中銀行間市場現券成交2.6萬億元,日均成交1513.86億元,環比減少31.8%。
對于央行此次打擊虛假交易的行為,該分析師表示贊同。他說,目前債券市場比之前規范多了,央行的職責就是要保證市場價格的合理、交易的規范,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每筆交易都能公平、公正。
不僅現券交易量大幅“縮水”,就連債券發行量也出現了大幅下滑。據《報告》顯示,前10個月,銀行間債券市場累計發行債券33367.2億元,同比大幅增加80.1%,而10月份,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債券3165.9億元,較9月份減少36.7%。
信達證券債券分析師李建朋告訴記者,10月份債券發行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地方債在9月份就已經發完,因此10月份少發了不少地方債。二是由于通脹預期增加,不少企業推遲了發行企業債。
“央行嚴查虛假交易同樣對債券發行帶來很大的影響。”上述券商固定收益分析師說。
邁進“互聯互通”
“作為監管部門,肯定希望看到交易量能夠向上而非向下。”近日,一位市場人士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從長遠來看,做大交易量必然是央行規范市場發展的題中之意。不過他同時表示,監管各方正在積極推進的商業銀行進入交易所市場一事,可能會進一步降低銀行間市場的成交量。
自1997年商業銀行成立銀行間市場以后。市場多次預期商業銀行要重返交易所債券市場,不過都“無疾而終”。此事在擱置多年以后,今年終于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記者了解到,近日包括人民銀行、證監會和銀監會在內的相關人員正在積極對商業銀行進交易所的具體方案進行磋商。
6月30日,銀監會發布《關于上市商業銀行在證券交易所參與債券交易試點有關事宜的通知》,對上市商業銀行申請參與交易所債券交易試點所需具備的條件等做出具體規定。
信達證券認為,銀行進入交易所市場,不僅能使交易所債券市場從當前充裕的資金面中受益,而且還能使被限制在固定收益平臺的債券流動性得到改善。不過,這仍然很難改變目前銀行間債券市場占主導地位的格局。
有分析人士認為,允許上市銀行進入交易所債市,將能夠有效緩解當前債券和資金價格“雙軌制”的窘境,有助于建立金融市場同一的價格基準,為下一步建立全國統一的債券市場創造條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