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內外兼修”熔盛重工布局上游柴油機生產
2010-11-16 01:36:39
每經記者 李潮文 發自深圳
當造船業產能逐漸向中國轉移時,上游柴油機產能轉移卻慢了一拍。相關數據顯示,柴油機國產自給率不到50%,超過一半需要進口。阻礙產能轉移的原因是技術門檻。
目前,熔盛重工興建的全國最大的500萬馬力的產能逐漸成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公司解決技術壁壘的策略是一方面積極與國際柴油機生產巨頭合作,另一方面吸收國內的先進技術。
興建全國最大船用柴油機基地
造船業逐漸向中國轉移。今年1月~9月,全國規模以上船舶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860億元,同比增長24.2%。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在造船業中,船用柴油機的銷售額大致占船舶總銷售額的20%,其中船用柴油機主機被稱作船舶“心臟”,是價值最高的配套設備,占總船價的10%左右。由此估算得出,柴油機主機市場達到500億元左右。
不過,這個市場一直由國外兩大巨頭——MAN和瓦錫蘭獨占,二者的低速柴油機產品占全世界90%以上的份額,在中速機領域的占比超過一半。中國作為一個制造大國,柴油機卻嚴重依靠進口,國產自給率不到50%,超過一半需要進口。數據顯示,在2007年、2008年,我國造船業柴油機缺口均在450萬馬力左右。據測算,今年我國船用主機的供需缺口將超過1000萬馬力。
今年以前,我國船用低速機生產能力主要集中在兩大船舶集團中國船舶(600150,SH)和中船重工所屬的柴油機企業,滬東重機、大連船柴等4家柴油機企業2008年船用低速機生產能力合計為570萬馬力。熔盛重工旗下的熔安動力作為國內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從2007年開始,著手規劃興建500萬馬力柴油機項目。去年3月份,該項目獲發改委批準;去年10月份,熔安動力第一臺低速柴油機下線;今年4月份,公司獲得總額為人民幣24.19億元的銀團貸款。此外,熔盛重工赴港IPO,還在初步招股文件中表示,所籌得的資金中部分將用于柴油機項目。
不過,該項目一直飽受質疑,項目年設計產能幾乎相當于2008年全國3大造機基地產能之和。有評論指出,目前國內的柴油機生產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
對此,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賀在華認為,目前國內的柴油機產能屬于超前投資建設,由于各種因素,我國柴油機生產能力不能有效地轉化為實際產品,大量的市場需求與生產能力之間出現脫節。
技術是造成脫節的重要原因之一。據了解,在船用柴油機生產中,低速機的技術要求最高,品牌集中度也最高,MAN公司處于絕對優勢的地位。相比之下,中速機要相對分散,也是不少企業進入船用柴油機領域時選擇的切入點。目前國內發展自主品牌的船用柴油機,也是著力于中速機。
積極突破技術壁壘
阻礙產能跟隨造船業轉移的是技術壁壘。
據了解,目前船用柴油機的生產大量采取技術許可證的方式進行,由MAN和瓦錫蘭提供,即俗稱的“代工”模式。給業內的先進企業“代工”,吸取核心技術,是中國制造企業發展常見的一條路子。熔盛重工也是如此,集團在初步招股文件中指出,熔盛重工已與全球兩大動力解決方案供應商瓦錫蘭及MAN訂立了特許協議,生產W.rtsil.三個型號以及MAN五個型號的船用低速發動機,并獲得其提供的全面技術支持。
除此之外,熔盛重工還在國內積極尋找合作伙伴,拓展低速柴油機以外的中速或者大功率的船用柴油機。
10月11日,停牌數日的全柴動力(600218,SH)發布《全椒縣人民政府轉讓控股股東安徽全柴集團有限公司部分股權》公告:全柴集團收到全椒縣經濟委員會有關通知文件,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規定,轉讓全柴集團部分股權,直至轉讓控股權。其他媒體報道稱,這個重組方正是熔盛重工旗下的熔安動力。但該說法未獲得熔盛重工的證實。
業內人士認為,遠洋輪船造船容易受全球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而內河造船,由于造船成本大幅下降,觸發了2009年小功率船用柴油機需求的爆發。如果熔安動力想要發展中速或者大功率的船用柴油機,就目前來看,必須借助全柴集團的技術力量。
不難發現,熔盛重工在低速、中速等各種柴油機的生產上都積極布局。
2009年國家提出的 《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細則》顯示,2011年3大主流船型本土生產的船舶設備的裝船率達到65%以上,船用低速柴油機、中速柴油機、甲板機械等設備的國內市場滿足率達到80%以上。這為國內柴油機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賀在華表示,我國的船用柴油機制造商有以下幾點優勢:一、本土需求大,撇開國外需求,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為制造商帶來良好的發展契機;二、原材料成本優勢顯著,勞動力成本偏低;三、國內市場集中度較高,國家政策支持非常優厚,為國內市場打開了通道;四、部分領域的研發能力已經具備相當的基礎,為未來知識產權體系的建立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五、中國節能減排的形勢將會刺激國內船用柴油機制造商在環保方向有所作為,這樣的優勢對分食國際市場份額極為有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