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8 01:30:29
“由于目前央票利率倒掛嚴重,導致公開市場回籠作用下降,需要上調存準率來代替其部分功能。同時,本月20日將出臺去年全年和12月份的經濟數據,此次存準率上調無疑加深了市場的擔憂。”
每經記者 毛晉楠 楊可瞻
2010年12月10日,央行在年內第六次宣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12月13日,滬指不跌反漲近3%;新年剛過,上周五,央行突然決定再次上調存準率0.5個百分點。這次,與前次恰好相反,滬指暴跌3%。
同一個劇本,卻有迥然不同的結局。2011年,這股市的戲才剛剛上演,開市三周來,投資者面對的是無奈,未來破涕為喜的契機是什么呢?
兩日市值蒸發上萬億元
周一,滬指大跌3.03%,深成指也重挫4.55%,雙雙創出年內新低。盤中,滬指一度跌破2700點整數關口,最終勉強報收在2706.66點,下跌84.68點之多。深成指大跌559.54點,報收在11734.62點。
股指大跌,哀鴻遍野。根據WIND資訊統計,兩市共有1842只個股下跌,上漲的個股僅為124只,有60只個股平盤,下跌個股超過九成!
下跌的股票中,中小盤個股跌幅居前,深市跌停的22只個股中,有16只來自中小板。一共535只中小板股票中,下跌高達494只,上漲僅為41只。其中,跌幅超過5%的有209只,占到所有中小板股票的近四成。
此外,前期表現相對強勢的地產、煤炭兩大板塊昨日也受到重創。剛剛公告推出10股轉10~12股的碧水源(300070,收盤價113元)昨日也是沖高回落。而據全景網數據顯示,最近兩個交易日,兩市市值已蒸發了上萬億元。
緊縮頻率超出市場預期
本次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后,大型金融機構達到19%。《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這是央行自去年11月以來第四次上調存準率。而自2010年1月以來,央行已連續七次上調存準率。消息公布后首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平均下跌0.6%。期間最大一次跌幅發生于去年1月13日,當天滬指下挫3.09%,昨日滬指下跌幅度次之。
不過,資料顯示,2010年存準率向上調整六次,大盤最終四次下跌;2008年五次上調,大盤最終四次下跌;2007年十次上調,最終僅兩次下跌。
平安證券宏觀經濟首席研究員孫方紅表示,去年12月時,市場還認為年底了緊縮政策不會很快接踵而至。不過,此次上調存準率早于預期,讓投資者突然意識到后面還有靴子將陸續落地。不排除春節前再度加息。
“緊縮預期產生合力,是大盤兩次表現迥異的主因。”國海證券宏觀研究員鄒璐告訴記者,“由于目前央票利率倒掛嚴重,導致公開市場回籠作用下降,需要上調存準率來代替其部分功能。同時,本月20日將出臺去年全年和12月份的經濟數據,此次存準率上調無疑加深了市場的擔憂。”
反彈要看周四經濟數據
從技術面看,去年7月~9月滬指構造的2600~2700點的平臺,被寄予了一定的希望。山西證券分析師何軍就表示,該平臺區域,要被一次性殺穿,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此外,昨日滬市成交僅僅1068.4億元,如果未來放量,市場才可能迎來一個反彈。
另有分析人士認為,本周四將公布經濟數據,屆時如果12月份CPI不到5%,那么市場或許將迎來反彈,而如果通脹未回落,那么調整就難言結束。
延伸閱讀
券商:市場與2008年有本質區別
“現在開戶量已經很小了,這周末才六個,10月的時候得40、50個,這是一個方向指標。”北京某券商營業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市場的信心渙散讓人想起2008年。
2008年1~6月,央行共五次上調準備金率達3個百分點。消息公布后首個交易日,滬指僅上漲一次,期間最大跌幅7.73%。同期,滬指從5500點上方一路跌至最低2700點左右,累計下挫48%。在隨后的六個月中,盡管央行連續四次下調存準率,股市仍下跌了33%。
孫方紅稱,國內增量資金有限將抑制大盤股表現,中小盤股后市仍有機會,但前提是其估值被砸一個坑。目前市場悲觀情緒和2008年時有本質不同。當時,受金融危機影響,很多企業虧損。但今年上市公司整體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這次應該是一個短期調整。
法國巴黎證券資深經濟學家孟原也告訴記者,考慮到1~2月CPI可能在5%~6%,加上春節前后加息概率較大,目前政策正逐步趨緊。他們認為,市場人氣渙散背后是新股與市場結構的泡沫化。盡管大盤股估值較低,但在物價未穩定及緊縮利空未出盡前,都將持續受壓。但由于目前經濟正在軟著陸中,與2008年情況有所不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