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6 01:22:48
自專戶一對多開閘后,先行的基金公司也都在調整內部人員配置,將一批“久經考驗”的公募老將調往專戶業務。而近兩年來,卻有不少專戶投資經理回流公募,以填補公募基金日益嚴重的人才荒。
而在一旁等候的中小基金公司,還在構建自己的專戶團隊,等待專戶業務門檻的取消。
27位基金經理有專戶經歷近兩年來,隨著公募基金新產品的快速擴張,以及公募“老人”的相繼離開,專戶投資經理回流公募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統計顯示,截至7月底,共有27位公募基金經理有特定資產的管理經驗。
最近一次發生在上月的15日,國泰滬深300的基金經理林海上任。其履歷顯示,林海此前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任國泰穩健增值混合型資產管理計劃的投資經理,2009年11月至2011年2月任國泰隆騰紅利靈活配置型-09年第一期資產管理計劃的投資經理,具有專戶的從業經驗。稍早些的大摩卓越成長,其基金經理徐強則是在銀華基金擔任投資經理。
而在今年年初,李昱于去年3月加入新華基金,任專戶管理部負責人,今年1月27日,被任命為新華鉆石基金經理,正在發行的新華靈活主題基金也由其擔當“舵手”。中歐新趨勢的基金經理王海,在加盟中歐基金公司前曾在中海基金公司擔任專戶投資經理一職。
去年6月4日上任交銀藍籌精選的基金經理張媚釵,曾自2008年1月起至2010年5月擔任專戶投資經理。去年業績較為出色的海富通中小盤基金經理程崠,此前也擔任公司非公募股票組合投資經理。
公募基金人才現缺口與此同時,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2011年新上任的公募基金經理中有7位有專戶管理經驗。在2010年和2009年,這個數字分別為12和3。
在很多基金業內人士看來,專戶投資經理會回流公募基金,主要原因是公募基金人才缺口在不斷地擴張。新產品發行依然保持著高節奏,基金經理一拖二、一拖三的現象十分常見。
“盡管不少基金公司專戶產品發行得也比較多,但就基金公司專戶整體擴張的速度而言,并沒有原先預計的那樣快。”某基金公司專戶業務相關負責人表示。
也有基金公司投研人士認為,基金經理由“私”轉“公”,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自身對專戶絕對收益的理念難以駕馭,畢竟以前對公募基金追求的投資理念更為熟悉。當然,也有基金公司專戶內部機制理得不夠順的,一些投資經理出來轉向了公募。
“做專戶的人太累,公募相對輕松。公募守著那些股票,專戶就不怎么可能。市場不好時,做專戶的就更累。公募都有個倉位放在那里。基本上80%左右。好的時候85%,差的時候70%,大部分的股票都拿在手里。跌的時候,大家都跌。漲起來的時候,一下子就起來了,差距別太大就行。”某基金公司的投資經理表示。
小基金公司躍躍欲試先行一步的大基金公司,專戶業務仍在繼續推進,而等待多時的中小基金公司正在期望專戶門檻的放開。
某小基金公司的專戶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目前專戶團隊有五人構成。公司前期和信托公司合作管理的一些產品,業績整體還不錯。公司計劃專戶業務在開放后的三年內,專戶的資產規模能占到公募規模的10%。
由于一對多投資者需求不同,前期的市場調研也覺得客戶提出的收益目標很難實現,公司決定專戶業務以“一對一”為主,兼做專戶一對多。
一位中型基金公司的專戶人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則表示,公司已經基本準備好了一只靈活配置型產品,就等專戶業務放開。
滬上某基金公司表示,公司目前還沒有專戶業務資格,不過公司的投研團隊早就在搭建中,各方面的人員配備也都基本上構建完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