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記者在路上

          每經網首頁 > 記者在路上 > 正文

          “中美物價對比”為何受關注

          人民日報 2011-09-27 14:53:46

          Default-thumb_head

            崔鵬 媒體評論員

            近日,關于中美物價對比的話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些媒體將北京與紐約的物價情況進行了梳理,發現兩者各有高低。

            乍一看,百姓在北京或紐約生活,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足。但是,比較物價,其意義不僅在于分析價格本身,更在于透視價格之下的民生感受。

            以餐飲為例。在北京吃一次洋快餐要花30元左右,在紐約則花5美元左右——似乎二者相差無幾。但如果再對比收入,得出的結論就會大不相同。據統計,2010年美國人均收入大約為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2萬元;而北京2010年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為29073元,二者相差近10倍。收入懸殊這么大,物價卻如此接近,生活成本孰高孰低顯而易見。

            有人說,這種對比未必科學,例如選取的樣品品質、點餐數量不相同等等。這些說法不無道理,但應當看到,這一話題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強烈的關注,源于人們特別是一些大城市的居民對目前生活壓力過大的敏感。平民百姓聚焦中美物價對比,并不在于精確判斷各類物價的差異,也不在于向外國生活質量看齊,而在于找到一個表達自己現實生活壓力的議題。

            先看收入。據了解,發達國家勞動者報酬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這意味著其國民財富在初次分配階段即大部分為勞動者所有;而我國勞動者報酬占比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目前還不到40%。勞動者難以分享更多財富,直接體現為工資增長緩慢,這讓消費者在面對高物價時,越來越缺乏底氣。

            收入增長慢,負擔卻沒有減輕,首當其沖的就是買房。一位朋友告訴筆者,2002年的時候,能找一份月工資4000元的工作就很滿意了,因為當時覺得攢幾年錢,買房子肯定沒問題;但現在呢,找一份月薪上萬元的工作,都別指望在40歲以前買上新房。如果再加上“短腿”的社保和高昂的教育費、醫療費等,一個人不拼命工作就很難維系家庭正常運轉。長此以往,何談生活質量?

            價格對比只是數字比較,反映的卻是民生問題。或許,只有當人們的收入能保持合理增長、負擔相對減輕、對生活質量更加滿意時,物價對比才會成為一個更輕松的話題。
           

          責編 劉小英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网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成AV人网站在线影院 | 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在线免费观看激情麻豆视频 | 右手影院亚洲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