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7 01:34:5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趙笛
每經記者 趙笛
如果2011年是大牛市,市場或許會擔心2012年股市的前途。但2011年,留給市場的是有史以來第二大年度跌幅,再壞的情況也不過如此,沒有人相信2012年的股市會差到哪兒去。
對于人類社會而言,新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但對股市來說,新年只是千萬日子中普通的一個,沒有任何寓意,也不會有任何特別的驚喜。
萬眾矚目的2012年首周,多頭出師不利,市場并沒有迎來開門紅。
從A股歷史上看,開門“綠”是否就預示著整年行情都不被看好?在開門“綠”中,市場又透露出哪些信號值得關注呢?
開門“綠”下的變局
如果非要圖一個喜慶的話,2012年的開門紅曾短暫的出現過,持續了不到半天的時間。
權重護盤下的開門“綠”
2011年的收官行情,滬指“紅三兵”,指數一舉站上5日、10日兩條均線,這是滬指在33個交易日后,再次站上20日均線(2011年11月16日~30日),這一度使得技術派有了看多的理由。
然而,“紅三兵”成為間諜,誘使多頭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2012年的首個交易日(1月4日)滬指在高開17個點后反彈夭折,一路下行并于午前翻綠,技術形態上出現“陰包陽”,一舉跌穿5日、10日線,恐慌再次襲來。
值得注意的是,前期滬指多次保持著中陰線后收出探底十字星的情況,比如2011年12月22日、12月28日,但這一次“爽約”了。
2012年1月5日,滬指沒有出現長下影,反而出現了長上影——沒有抄底資金,卻套牢了不少追高的多頭。
2012年1月6日,股指展開震蕩,在創出新低后,又被拉起,收出一根長下影。
開年第一周,滬指累計下跌1.64%,深成指下跌3.19%,中小板、創業板指數分別下跌5.9%和8.29%。
值得注意的是,新年連續三天,滬指分時圖都是白線在上,黃線在下,且分得很開。這說明,權重股護盤明顯。顯然,如果沒有權重股的護盤,股市勢必更加讓人恐慌,新低不斷地刷新。
歷史首周行情掃描
2012年的首周行情“收綠”,這是否對年度行情有指示意義呢?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了1997年至今的新年首周行情。
統計顯示,1996年~2012年的16年里,新年首周滬指共出現了6跌、10漲。跌幅最大的是2003年的4.56%,其次是2010年的2.48%和1997年的2.46%。以此來看,2012年的首周是歷史上第四大跌幅。
慶幸的是,新年首周的下跌并不能得出日后行情或全年行情堪憂的結論。
在新年第一周下跌的情況下,第二周再次下跌的情況只出現過一次,即2002年。不過,由于當年的第一周僅下跌0.15%,幾乎屬于橫盤。后一周再跌4%沒有太大的延續意義。
相反,新年第一周出現上漲,后一周反而下跌的情況有5次。下跌最多的是2007年。其第一周上漲10.98%,第二周下跌7.11%;
同樣,首周行情的漲跌也與年度漲跌關系不大。
在新年首周下跌的情況下,當年滬指出現下跌的情況僅有三次。分別為2010年首周下跌2.48%,全年下跌14.31%;2005年首周下跌1.72%,全年下跌8.33%;2002年首周下跌0.15%,全年下跌17.52%。
2012年——變局之年
縱觀1997年以來的新年首周行情,下跌并不意味著接下來的一周仍會下跌,全年行情沒有指望。相反,第一周下跌,那么第二周會上漲,全年行情或許會更加值得期待。
而仔細對比歷史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2012年的首周開局下跌,預示著本年度將迎來變局之年。
2002年的首周,滬指只下跌了0.15%,但第二周又跌了4%,全年下跌17.52%。在這一年中,股市經歷了過山車行情。從年初的下跌,到春季攻勢,漲幅達到24%。再到歷史有名的“6.24行情”,滬指大漲9.25%。
2003年的首周滬指下跌4.56%,在經歷了連續兩年的下跌后,行情依舊不給力。這與當前的行情很像。2010年、2011年同樣是連續兩年下跌。不過,2003年最終錄得上漲10.27%。按這種規律,2012年錄得上漲的幾率很大。
再就是2005年。首周下跌1.72%,雖然年度下跌8.33%,但2005年也出現了政策面的一個重要轉機,即股權分置改革。這一政策雖沒有給2005年帶來井噴行情,但造就了歷史大底998點,也造就了后兩年的大牛市。
綜合來看,2002年、2003年、2005年均是變局之年。在經歷了前兩年的下跌之后,在滬指 “陰不過二”(最多出現兩條年陰線后,后一年指數就以紅盤報收)的歷史規律之下,2012年要么出現指數上的變局——即以 “紅盤”報收;要么出現政策上的變局——出現后市大行情的變局之政策,如當年的國有股停止減持和股改。
春節前的“寂靜”與“騷動”
雖然股市沒有迎來開門紅,但細觀行情,股市仍有著鮮明的變化。在大勢、指數、量能、流動性、政策面“死氣沉沉”的背后,強勢股和低估值股票各自演繹著角色的轉變,漲跌的轉換。
春節前的“寂靜”
2012年首日,高開的股市并沒有吸引太多的資金進場,縮量明顯。從以往的歷史經驗看,春節前多半是量能的“雞肋期”,除非是大有可為的行情,比如2007年、2009年等,資金不愿因過節而踏空。否則,在春節前,大資金往往會蟄伏過冬,甚至提前放假。
資金面的減少實際上也可以用節前效應來解釋。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往往需要很多資金用于消費。企業需要發放年終獎和過節物資,投入股市用于增持或投資的資金勢必會減少;對于投資者而言,回籠資金用于消費也是必需的。即使不“贖回”存量資金,增量資金入市也是極為少見的。
由于縮量,這一段時間,指數也難以掀起較大的漲幅。2005年以來,由于更接近過年,在第二周行情中,滬指最大漲幅不過2.6%,最大跌幅僅有1.67%。而越臨近春節休假,指數的波動就會越小。
由于節前“維穩”的需要,春節前往往也鮮有重要政策出爐,政策面多半會進入真空期。這就不難解釋,為何CPI在2011年年底連續下降,實體經濟在一月份“面臨很困難”的情況下,政策也未見放松,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屢屢爽約。
強勢股的“崩塌”
相比指數、量能、政策面的寂靜,市場資金實際上已經在排兵布陣,個股實際上已經開始躍躍欲試。新年第一周,最大的變化就是各類強勢股的崩塌。
首先是題材股的崩潰。
早在2011年底,那些中長線題材股就在消息的崩塌下出現暴跌。比如重慶啤酒(600132,收盤價28.45元)連續跌停從83元跌至28元,*ST昌九(600228,收盤價7.43元)在18個交易日下跌近60%。而在下跌之前,這兩只股票的股價異常堅挺。
在中長線題材股崩潰后,靠消息刺激的短線題材股也不行了。比如寶石A(000413,收盤價11.08元)、武漢塑料(000665,收盤價11.14元)、智光電氣(002169,收盤價5.97元)等個股也是陸續出現跌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題材股的跌停還屬于消息面“利空”或“落空”下的暴跌。但新年第一周,不少個股在消息面平靜下,就莫名暴跌了。
2012年1月5日,超級強勢的萬向德農(600371,收盤價16.93元)跌停;前期依靠軍工訂單利好連續逆市上漲的高德紅外(002414,收盤價17.35元)也出現跌停;次新股恒信移動(300081,收盤價19.20元)同樣出現跌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些個股的跌停并沒有消息面的刺激,純粹是市場行為的反應。這說明,其間的主力已經失去了繼續做高股價的決心和膽量。
其次是“價值投資”的價值回歸。
相比題材股的朦朧,有些個股是打著價值投資的旗號去炒作的。這些個股多半會根據政策、經濟環境看出一些業績增長的門道。然而,新年伊始,他們也面臨價值回歸。
比如,2011年最紅火的酒類股就在2012年的第一個交易日集體暴跌了。
從消息面看,公務接待新政的啟動似乎是導致酒類股集體暴挫的罪魁禍首。但實際上,在2011年高通脹的背景下,酒類股依靠著“隨心所欲”的漲價,有理由成為名副其實的抗通脹題材,有理由因為利潤提升而面臨價值重估,從而獲得資金的追捧。
但隨著CPI的見頂,年報的即將披露,市場必將重新審視在2011年已經被炒上了天的酒類股,是否在2012年還具備上漲的空間。當預期不再一致,任何微弱的利空都會被無限放大。這就有了古井貢酒(000596,收盤價75.38元)新年前兩日暴跌13.55%,山西汾酒(600809,收盤價53.69元)下跌12.83%的情況。
其他的被冠以“價值投資”名義炒作的個股還包括專利眾多,具有腦殘、人體概念的冠昊生物(300238,收盤價40.31元),依靠鈦白粉漲價而股價堅挺的安納達(002136,收盤價13.45元),依靠水利政策扶持的安徽水利(600502,收盤價12.39元)等,均在近期出現了大幅下跌。在年報和業績面前,市場顯然對這類個股不太自信。
低估值股 春天的“萌芽”
相比題材股、“價值股”的估值向下修復,無論是低估值指數、還是低估值板塊個股都迎來了估值向上修復的行情。
最典型例子當屬低估值的指數。
12月份以來,上證指數、滬深300指數的跌勢就已經趨緩。而估值較高的中小板、創業板指數則加速趕底。比如中小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在2012年的第二個交易日創出新低,而上證綜指和深證成指則表現堅挺。
在板塊個股方面,銀行股顯然是低估值板塊的代表。
作為A股市場估值最低的板塊,2011年的年報幾乎不可能出現業績下滑。即使只保持20%的增長,這也足以讓他們的市盈率變得更低。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近段時間以來的銀行股展現出強勢一目了然。
新年的前兩個交易日,16只銀行股中有13只錄得上漲,其中,浦發銀行(600000,收盤價8.71元)、南京銀行(601009,收盤價9.46元)、興業銀行(601166,收盤價12.79元)等均是在2011年12月28日就見底了,近期連續上揚,并有創出反彈新高的勢頭。
此外,低估值股票中的中國石油(601857,收盤價9.96元)、中國石化(600028,收盤價7.48元)、恒逸石化(000703,收盤價32.11元)等近期也展現出強勢。目前,上述三只股票的市盈率依次只有12.9倍、8倍、7.5倍。
談到低估值個股,有一個板塊是無法回避,也不應忽略的,那就是地產股。目前,地產板塊是僅次于銀行板塊的估值最低的一個行業。作為行業龍頭,萬科A(000002,收盤價7.16元)、保利地產(600048,收盤價9.71元)、招商地產(000024,收盤價17.68元)的市盈率依次為16.68倍、12.93倍、11.09倍。而二線地產股華夏幸福(600340,收盤價17.48元)、大龍地產(600159,收盤價3.23元)、金融街(000402,收盤價5.73元)等股票的市盈率不足8倍。
10月份以來,大型地產股實際上已經在震蕩上行了,而多數地產股近期則是在底部徘徊,且沒有創出新低。
從消息面看,低估值個股目前還看不出有利好消息的刺激。但實際上,經過了2011年,甚至是2010年就有的利空打擊,比如貨幣緊縮之于銀行股,樓市調控之于地產股。這些行業板塊已經“利空出盡”,估值調整到位,甚至是過頭了。一旦有一丁點利好消息出爐,勢必就會成為炒作的由頭。這一點,剛好和酒類股相反。
年報披露在即博弈正在展開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A股市場最大的題材是“年報”。無論是強勢板塊的補跌,還是低估值板塊的抬頭,都與“年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這年報的背景下,市場面臨估值博弈、修復博弈。
估值博弈——透支了的利好
正如前面所言,強勢股的補跌與市場行情整體疲軟有關,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個股的定價依舊與業績、估值有關。當市場面臨一個節點,比如季報、年報,市場便會重新審視股價估值的合理性。
比如前一段,因披露了軍工項目,高德紅外股價大幅上漲。不過,隨著年報的到來,市場的目光重新回歸到估值上來,其2011年預計業績下降30%以內的數據擺在眼前,其動態市盈率依舊高達60倍~70倍。這相較于中小板平均30余倍的市盈率,怎能不價值回歸?
市場除了關注強勢股是否會出現估值向下調整以外,對于整個A股市場,也應該保持估值整體向下修正的警惕。
從行業來看,當前上市公司凈利潤一致預期處全年最低位,黑色金屬、交通運輸、公用事業行業凈利潤一致預期較年初下調達23%以上,黑色金屬行業凈利潤一致預期下調更是高達36%。從四季度表現來看,全部上市公司凈利潤下調為3.6%,輕工制造、電子元器件和黑色金屬行業的凈利潤下調均在20%以上。
修復博弈——恐嚇過頭的利空
相比強勢股的補跌,部分個股或存在錯殺或先行見底的機會。
夸張一點的比如重慶啤酒。在連續跌停后,重慶啤酒停牌了。停牌就意味著變數的增加。A股從來不缺少奇跡。
市場還有一些確定性的估值向上修復性機會,最典型的還是地產股。
目前,全國房價環比持續回落,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價降價和首套房信貸政策調整的情況下,成交量大幅反彈。
上海證券分析師蔡鈞毅指出,在政策調整下,地產股先于地產投資筑底。從歷史的數據對比來看,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是用來觀察房地產相對走勢(房地產指數除以全A指數)的重要指標。銷售面積增速和地產板塊相對走勢具有很好的相關性。而銷售面積增速是地產投資增速的領先指標,銷售一般領先投資大概五個月左右。也就是說,地產股相對走勢筑底的時點往往領先于地產投資增速的筑底的時點。
東方證券分析師楊國華也認為,當前是地產投資周期中的“買入周期”,買入周期的底通常是“政策底+成交量底”。這是因為,一二季度處于由政策松動和成交量回升共同驅動的趨勢性行情的第一階段。其中,一季度驅動力為政策放松預期及信貸環境改善;二季度驅動力來自政策實質調整和成交量改善。三四季度進入“量價驅動”的趨勢性行情的第二階段。
數據揭秘:市場或在1月見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一個現象,產業資本的增減持往往能夠與股市的見底或見頂相契合。其時間規律是,在產業資本大舉減持后不久,一般是半個月之內,股市就會見頂;相反,在產業資本大舉增持后,一般是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股市就會見底。
比如,去年4月份,產業資本增持額為6.66億元,5月份井噴至20.22億元。隨后,6月20日見底反彈。
去年8月份,產業資本增持額為8.99億元,10月份增至9.24億元,11月繼續增至13.31億元。股指在10月24日見底反彈。
如今,在去年11月份產業資本增持額13.27億元的情況下,12月份增持額暴增至27.3億元。按照以往經驗,1月底之前,股市將出現見底。由于增持額增幅很大,見到階段性大底的可能性很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