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1 01:02:0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新江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新江 發自北京
南方基金4月11日上報兩只“絕對收益”債券型基金,再度將“絕對收益”和“相對收益”的爭論提上案頭,這也是國內公募基金首次將這一字眼用于基金名稱。
偏股型基金近年來持續虧損,在發行市場難以取得基民的信任。北京某基金研究人士指出,“僅從債券型基金中引入絕對收益概念顯然與投資者的期望相差甚遠,整個基金行業也許面臨理念多元化的沖擊。”
幾乎被市場遺忘的是,中國公募基金的絕對收益陣營中早已經有7只 “先行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僅從業績上來看,個別基金非但未能取得絕對收益,甚至虧損嚴重。但是也有絕對收益基金風格突出,值得弱市布局。
7只絕對收益基金冰火兩重天
在國內公募基金市場被“相對收益”概念一統天下的背景下,“絕對收益”概念基金還有些“小眾”。
2003年9月5日,華夏回報混合基金首次將“絕對收益”理念寫入基金契約。截至目前,市場上已有申萬菱信盛利強化配置、國聯安德盛安心、上投摩根雙息平衡、長城安心回報混合、嘉實回報混合和華夏回報二號等7只混合型基金將絕對收益的理念寫入基金契約。
由于證券市場近年來走勢疲軟,近3年時間沒有這一類型的公募基金成立。公開資料顯示,最晚成立的嘉實回報混合成立于2009年8月份。
由于在近年震蕩市場中,偏股基金的賺錢效應缺失。從三年的業績來看,7只絕對收益基金并非全部獲得絕對收益,個別基金大幅偏離業績比較基準和大盤整體走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選擇與目前點位較為接近的2009年4月1日開始統計,截至4月17日,長城安心回報收益率20.12%,在7只基金中排名最前,華夏回報和華夏回報二號分別以19.99%和19.71%的正收益緊跟其后,申萬菱信盛利強化配置收益率4.28%,也取得了正收益。
不過,國聯安德盛安心混合凈值跌幅卻達到16.55%,上投摩根雙息平衡混合凈值也折損了6.94%。國聯安德盛安心混合契約中 “全程風險預算,追求絕對收益”的理念顯然沒有在最近三年震蕩市中實現。
截至2011年年末,7只絕對收益混合型基金合計規模約300億份,其中長城安心回報規模115.82億份,華夏回報規模82.37億份,華夏回報二號規模50.97億份。
從業績的角度來看,規模最大的“絕對收益”基金恰是近三年來業績表現最為出色的三只,相反業績表現遜色的申萬菱信盛利強化配置和國聯安德盛安心規模只有0.53億份和0.92億份。
德盛安心接近清盤紅線
作為國聯安旗下唯一一只追求絕對收益的公募基金,國聯安德盛安心三年收益率-16.55%的業績表現,不僅無法戰勝業績比較基準,甚至遠低于大盤表現。其基金份額業更是接近5000萬的清盤紅線。
數據顯示,從2007年成立至今約5年時間,有三年時間該基金表現處于同類基金后1/4陣營。不過在2008年和2011年熊市中以-27.06%和-11.70%的表現居于前1/4,可見該基金業績整體落后的同時,熊市抗跌的特性也頗為明顯。
北京某基金研究人士坦言,雖然這只基金倉位一直較低,但是倉位變化激烈,對于行情把握不夠精準,是造成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由于國內市場做空機制并不完善,公募基金目前能夠動用的主要投資策略在于倉位控制”,北京某基金研究人士指出,絕對收益概念只是個噱頭,并不能復制美國共同基金的案例,從投資策略上來看,美國共同基金可采取對沖基金的投資策略,而目前國內公募(偏股型)基金對沖手段還不充分,并不能確保取得絕對收益。
即使動用股指期貨工具,“由于可用來操作股指期貨的資產的比重限制在10%,因此,很難真正地對沖系統的風險。”上述研究人士指出。
這也使得目前國內市場存在的7只絕對收益基金更類似相對收益基金。從歷史數據來看,華夏回報的歷史倉位調整相對靈活,最高倉位不超過80%,屬于風險收益中等的品種。盛利配置契約規定股票倉位不高于45%,該基金在保守配置型基金中長期保持偏低的持倉,這些基金主要依靠大類資產配置來規避市場風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