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發改委限價令又遭規避 藥企屢屢上演“移花接木”術

          2012-05-08 01:58:53

          發改委每次對“高藥價”開刀后,被降價的藥品似乎總是難逃“一降就死”的命運。

          每經編輯|張靜 每經記者 黃洪波 發自西安    

          曹林告訴記者,“在我國,醫院對藥品有壟斷優勢,國家限制藥品最高零售價后,醫院在藥品招標時,往往會放棄降價藥,轉而選擇利潤空間大、價格高的藥品。”

          張靜 每經記者 黃洪波 發自西安

          劍指“高藥價”的又一措施出爐了。國家發改委擬從5月1日起,調整部分消化系統類藥品最高零售限價,此次價格調整共涉及53個藥品品種,300多個劑型規格,平均降幅17%。據統計,這是自1998年以來的第29次大規模藥品降價。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了一個不太樂觀的現實:經歷多輪“限價令”后,實際效果并非人們預期的那么好。比如,限價藥品在多地藥店遭遇下架的情況屢見不鮮、藥企對限價藥品“變臉”后重新銷售且價格翻番、醫院招標時避開限價藥……

          這一切,讓藥品“限價令”的施展遭遇難題。

          部分藥品“降價死”

          發改委每次對“高藥價”開刀后,被降價的藥品似乎總是難逃“一降就死”的命運。

          簡單而言,藥品“降價死”的生成機制是當國家指定的某一批藥品價格下調后,其中部分藥品遭遇各地藥店下架,代理商停止進貨,醫院停止開方,藥廠停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此番發改委調整53個品種的消化系統類藥品最高零售限價,其中部分藥品在降價不久后,已在一些藥店悄然下架。

          在發改委官網公布的 《統一定價藥品最高零售限價》中,記者查閱到一種名為莫沙必列的藥品,該藥品有多種劑型,且不同規格價格不同,最便宜的是1.7元/支(5mg*10ml)的口服溶液。然而,記者走訪西安市幾家大型連鎖藥店發現,部分藥店只有價格為22.5元的莫沙必列口服片。與此同時,諸如伊托必利、利福昔明等消化系統類藥品,多家藥店均表示沒有貨。不過,某藥店銷售人員對此表示,“此類藥一般是醫院開,藥店比較少有。”

          事實上,在發改委歷年的藥品降價目錄中,總有些廉價藥品伴隨著“限價令”而退出市場。如規格為100mg*48布洛芬膠囊劑,價格為2.7元,但記者在藥店并未看到有此規格的布洛芬,規格為0.3g*20粒的布洛芬緩釋膠囊劑倒是有,價格為13.5元。

          同樣,規格為250mg*6的頭孢拉定顆粒劑,價格為2.9元;規格為30mg*10g的洛美沙星軟膏劑,價格為4.5元。但上述多家藥店均沒有該種規格藥品出售。

          陜西省某大型連鎖藥店的銷售人員向記者透露,每次國家對藥品降價后,總會有一些藥品下架,“我記憶中就有清熱通淋膠囊、諾氟沙星膠囊、炎立消膠囊等藥品接到公司通知要求下架,去年3、4個月內,藥店就下了近8種(藥品)。”

          北京同仁堂西安國醫館館長龔靖海對此表示,藥品降價后,醫院的利潤被壓低,因此醫院進藥品時就會避開降價藥。在“以藥養醫”的體制下,醫生往往多開藥、開高價藥,而不會考慮限價藥。

          陜西省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曹林也告訴記者,“在我國,醫院對藥品有壟斷優勢,國家限制藥品最高零售價后,醫院在藥品招標時,往往會放棄降價藥,轉而選擇利潤空間大、價格高的藥品。”

          “老藥”變臉 價格翻番

          事實上,在“降價死”之外,還有部分藥品并未真正消失,而是藥企將其“改頭換面”后,重新包裝上市,新藥的價格卻比老藥翻了幾番。

          前述連鎖藥店的銷售人員向記者透露,藥品“變臉”的情況很常見,有的降價藥品,生產廠家一樣,但(藥企)會換個包裝,或是多加一種成分重新上市,“還有一種情況是變換劑型和規格,如片劑變為膠囊,10粒裝的變20粒。”

          家住西安長安區的楊女士,隔段時間就會購買一些常用藥以備用,她在買藥時就曾遇到過藥品“變臉”的情形,“我記得諾氟沙星膠囊曾散裝賣,一板很便宜,后來都變成了盒裝,價格漲了幾塊。還有牛黃解毒片,以前一袋是5毛,后來也變成了盒裝。”

          她補充說,部分藥品的化學成分和學名其實是一樣的,但是加了商品名稱之后,藥品的價格就相差好幾倍,“比如用于治感冒的雙撲偽麻片,藥店就有各種品名的雙撲偽麻,不同品牌不同廠家,價格相差數倍。”

          對于“老藥”變“新藥”的現象,各地的報道亦不鮮見。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貴陽市民何先生曾經常服用一種名叫阿昔莫司的藥品,用以降血壓,以前買是71.11元/盒,但當他最近再次購買時,同廠同劑量的藥卻從膠囊變成了片劑,而價格亦漲到了99.36元。

          另據有媒體報道稱,已經不常見的普通紅霉素藥品,“重生”后市場上就有47種名稱,價格是普通紅霉素的10倍。再如一種名為巴米爾泡騰片的藥品,其實就是阿司匹林改的,但價格相差幾十倍。

          針對藥品頻頻“變臉”,規避發改委藥品“限價令”的現象,發改委去年出臺了 《藥品差比價規則》,明確規定相同有效成分的藥品,不得以名稱不同、包裝材料不同等為由,制定不同價格,防止企業通過變換名稱變相漲價。

          此舉被業界認為是發改委應對藥品“變臉風潮”的有力舉措,但更多人關注其執行的效果。“藥品差比價規則出臺后,會讓藥品變相漲價的現象得到遏制,但是規則出臺后能否有效實施,地方監管很重要。”曹林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廣州:020-8966025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 亚欧美无遮挡HD高清在线视频 | 亚洲天码中文字幕五月天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在线六月综合 | 午夜国产人人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