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IPO

          每經網首頁 > IPO > 正文

          發審制度前行

          證券時報 2012-07-23 08:49:05

           

          7名發審委委員投票,同意票達到5票即為通過,未達到5票即為不通過——7名委員決定一個擬上市項目的生死。

          25名主板和中小板發審委委員、35名創業板發審委委員,合計60名委員每年決定著超過300家擬上市公司的命運,支配著數千億資金的歸屬。

          沒有經歷過上發審會的人,很難想象那種令人窒息的緊張和壓力,而這就是代表我國核準制根基的發審委制度。

          發審委制度與我國A股市場相伴相隨,不可否認的是,自1993年設立發審委以來,發審委在發揮專家把關功能,提高發行審核工作的公信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不斷的改革和完善,發審委制度逐步形成了“專業審核、獨立判斷、陽光作業”的基本特征。

          但是,問題依然存在,并在一定程度影響著市場效率和資源的配置。

          其一,發審委制度本身是行政審批,而新股發行是市場化行為,以強硬的行政審批對接市場,發審會凌駕于整個資本市場之上,容易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目前這種現象已經相當明顯,所有的投行、所有的擬上市公司、所有的中介機構的核心任務,就是使其申請材料符合監管部門的審批標準。會計、法律便成為至關重要的兩環,因為項目的財務風險和法律合規決定了項目的成敗。

          這樣削足適履、批量造出的是大量看起來合乎規范、利潤連年增長的公司,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企業個性、違反了行業規律,更隱含了一定的包裝風險,不少上市公司避免不了一年績優、二年績平、三年虧損的格局。周期性行業的波動本來就是正常的,高科技企業的業績也是不穩定的。而從國外經驗看,投行更應承擔的責任是資產的定價、投資價值的路演,以及吸引有興趣的買家。而對于市場來說,決定一個公司價值的,更多的是未來的現金流而非過去的歷史業績。

          其二,目前發審委委員的監督與制約機制存在一定問題,表現在其權力、風險、責任并不匹配,其手握重權,決定項目的生死,但是,卻缺乏對其很有效的制約。而在具體工作程序上,發審委委員審核項目材料,只能用幾天時間甚至更少時間看多家擬上市公司的申報材料,并作出獨立客觀的判斷,對其個人素質和敬業程度的要求很高。發審委否決意見的形成,主要由一般合規性問題和不確定性或風險問題兩個方面組成,而后者一般無法量化,需要委員獨立作出判斷。從這個角度說,任何一個項目被否的原因,往往可以在已過會的公司里找到一個反面案例,這容易導致投行和擬上市公司無所適從。

          其三,發審委的審批,實際上是對擬上市公司的一種隱性擔保。投資者的心理是,企業能過會便是好公司,不用擔心質量問題,也不用擔心發行問題。這在一定程度導致投行的銷售功能弱化甚至喪失,因為只要審批通過一定可以發出去,而面向機構投資者和高端客戶的銷售能力無從建立。而對于市場來說,由于投資者的不成熟,導致任何過會的、哪怕是沒有知名度的公司也能得到追捧和炒作。但是,發審委并不能從經濟上承擔這樣的擔保功能。

          從另一個層次看,我國證券市場20年走過了發達國家30年、50年甚至是100年走過的道路。而發審制度從無到有,也一直前行:1993年至1999年9月,證監會內設審核程序,其時項目由各省市劃分額度,鮮有項目被斃情況;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是發審委條例階段;2003年12月至今,是新發審委制度實施階段。

          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審委制度在不斷透明化、陽光化:從2003年發審委委員名單的公開,到2009年創業板第一場發審會對媒體的部分開放,2010年開始公布企業被否原因,再到今年的招股書預披露,未來有望實施的受理即披露、及時披露反饋情況。可以看到,監管層正在堅定不移地推動發審制度變革,堅持資本市場“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的決心。

          任何改變或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現存制度很難說都是完美的,只要向著正確的方向推進,堅持公開、透明、公正,終究會實現改革的目標。

          責編 何劍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7名發審委委員投票,同意票達到5票即為通過,未達到5票即為不通過——7名委員決定一個擬上市項目的生死。 25名主板和中小板發審委委員、35名創業板發審委委員,合計60名委員每年決定著超過300家擬上市公司的命運,支配著數千億資金的歸屬。 沒有經歷過上發審會的人,很難想象那種令人窒息的緊張和壓力,而這就是代表我國核準制根基的發審委制度。 發審委制度與我國A股市場相伴相隨,不可否認的是,自1993年設立發審委以來,發審委在發揮專家把關功能,提高發行審核工作的公信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不斷的改革和完善,發審委制度逐步形成了“專業審核、獨立判斷、陽光作業”的基本特征。 但是,問題依然存在,并在一定程度影響著市場效率和資源的配置。 其一,發審委制度本身是行政審批,而新股發行是市場化行為,以強硬的行政審批對接市場,發審會凌駕于整個資本市場之上,容易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目前這種現象已經相當明顯,所有的投行、所有的擬上市公司、所有的中介機構的核心任務,就是使其申請材料符合監管部門的審批標準。會計、法律便成為至關重要的兩環,因為項目的財務風險和法律合規決定了項目的成敗。 這樣削足適履、批量造出的是大量看起來合乎規范、利潤連年增長的公司,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企業個性、違反了行業規律,更隱含了一定的包裝風險,不少上市公司避免不了一年績優、二年績平、三年虧損的格局。周期性行業的波動本來就是正常的,高科技企業的業績也是不穩定的。而從國外經驗看,投行更應承擔的責任是資產的定價、投資價值的路演,以及吸引有興趣的買家。而對于市場來說,決定一個公司價值的,更多的是未來的現金流而非過去的歷史業績。 其二,目前發審委委員的監督與制約機制存在一定問題,表現在其權力、風險、責任并不匹配,其手握重權,決定項目的生死,但是,卻缺乏對其很有效的制約。而在具體工作程序上,發審委委員審核項目材料,只能用幾天時間甚至更少時間看多家擬上市公司的申報材料,并作出獨立客觀的判斷,對其個人素質和敬業程度的要求很高。發審委否決意見的形成,主要由一般合規性問題和不確定性或風險問題兩個方面組成,而后者一般無法量化,需要委員獨立作出判斷。從這個角度說,任何一個項目被否的原因,往往可以在已過會的公司里找到一個反面案例,這容易導致投行和擬上市公司無所適從。 其三,發審委的審批,實際上是對擬上市公司的一種隱性擔保。投資者的心理是,企業能過會便是好公司,不用擔心質量問題,也不用擔心發行問題。這在一定程度導致投行的銷售功能弱化甚至喪失,因為只要審批通過一定可以發出去,而面向機構投資者和高端客戶的銷售能力無從建立。而對于市場來說,由于投資者的不成熟,導致任何過會的、哪怕是沒有知名度的公司也能得到追捧和炒作。但是,發審委并不能從經濟上承擔這樣的擔保功能。 從另一個層次看,我國證券市場20年走過了發達國家30年、50年甚至是100年走過的道路。而發審制度從無到有,也一直前行:1993年至1999年9月,證監會內設審核程序,其時項目由各省市劃分額度,鮮有項目被斃情況;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是發審委條例階段;2003年12月至今,是新發審委制度實施階段。 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審委制度在不斷透明化、陽光化:從2003年發審委委員名單的公開,到2009年創業板第一場發審會對媒體的部分開放,2010年開始公布企業被否原因,再到今年的招股書預披露,未來有望實施的受理即披露、及時披露反饋情況。可以看到,監管層正在堅定不移地推動發審制度變革,堅持資本市場“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的決心。 任何改變或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現存制度很難說都是完美的,只要向著正確的方向推進,堅持公開、透明、公正,終究會實現改革的目標。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综合天堂婷婷六月丁香 | 日本一久道中文字幕在线 |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 伊人成人久久精品综合 | 日韩在线观看免费一二三区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