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5 00:48:0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劉明濤
每經記者 劉明濤
對于摘帽新規引發的爆炒ST股風潮,經濟學家華生等業內專家和數位基金經理普遍持反對態度,認為這是制度的倒退,取消僵尸股的ST標志會加大投資者風險,助長市場的投機炒作風氣,而這與郭樹清新政的宗旨相悖。
學者專家:有悖于新政精神
華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我覺得這種人為干涉,一會兒收緊規則、一會兒放松規則,實際上是加大了市場的投機性質。”
華生還指出,政策最好保持穩定性。我們的目的就是讓ST股、垃圾股邊緣化,現在這種情形,卻證明了炒垃圾股是最有價值的,這就與我們的價值投資理念相反了。
財經評論家葉檀對記者表示,這是對交易所信用很大的打擊,這與監管層提倡的投資精神是相違背的,對建立正確的投資理念是不利的。
英大證劵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認為,摘帽規則、退市制度,不是以讓公司退市為最終目的,通過這樣的制度,鞭策上市公司改善經營狀況,當然,現在摘帽規則寬松讓很多僵尸股摘帽,會對投資者造成一定影響,但能讓投資者更加深入分析上市公司,因為以后不戴帽的公司并不代表業績沒問題,只是符合規定不戴帽,但不會改變公司經營狀況,進而要求投資者更加小心。
機構:規則放寬不合理
一些基金、私募則認為,因為規則放寬導致突如其來的摘帽潮有失合理,讓更多僵尸股摘帽,對投資者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一長期研究ST股的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只要符合上市規則的ST股,都在批量摘帽,往年那些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以后還是虧損嚴重的,盈利能力不行的,都沒有批,但現在都是批量獲批,只要敢申請就敢批準,這肯定是不合理。從申請摘帽的ST公司看,有很多是ST股里的僵尸股,一直掙扎在ST板塊中,如今讓他們摘帽,很可能讓中小散戶難以看出公司的質地和風險,那么,這就是對普通投資者不負責任的行為。
某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指出,引入退市制度,就是為了讓僵尸股、垃圾股、毫無投資價值的個股退市。但最新上市規則對摘帽條件放寬后,讓很多僵尸股都摘帽了,那么,這些股又可以長時間賴在市場中,不論業績好壞,只要能把業績做正,就不會退市,這樣就沒有根本解決當前ST股的問題,退市制度的功效可能隨之減小,當然,未來到底怎樣實施,還得看監管層處理。
同時,北京一位不愿具名基金經理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初大家用腳投票,撤離ST股,其實都知道ST股投資風險,市場從緊規則也讓資金一度對ST炒作謹慎,但是新規放松摘帽條件,讓更多的ST股甚至是垃圾股摘帽,實在有失合理,不僅助長了投機心理,也加大了投資者的投資難度。”
證監會新領導人郭樹清上任后,大刀闊斧改革,包括新股發行改革、強制分紅新政、倡導價值投資、推出退市制度……其方向就是要讓投資者認識到藍籌股、績優股的投資價值,更加理性投資,同時健全退出機制,讓不合格的公司退市,減少甚至是杜絕垃圾股炒作。這些舉措將健全市場運行機制,得到市場各方的廣泛認同。然而,上交所最新股票上市規則放寬了ST股摘帽條件以及加快審核摘帽申請,導致大量僵尸股奇跡般摘帽,這些主業盈利極差、長年虧損的公司“復活”,與郭樹清新政的宗旨相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