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2-10-31 21:25:34
10月最后一個交易日,A股市場雖然小幅上漲,但從2008年金融危機過后至今的4年里,滬深股市卻首次在10月份收出陰線。盡管大中型國有上市公司股東近來頻頻斥資增持回購公司股份,但上市公司三季度業績增長令人擔憂,中小板、創業板公司解禁壓力大增,“內部人”大肆減持套現、中小散戶資金流出明顯,這些都造成預期中的資金涌入效應并未顯現,A股2000點保衛戰再次打響。
大公司大股東增持回購小公司“內部人”競相跑路
從9月26日盤中最低的1999.48點,到10月22日盤中最高的2138.03點,上證指數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最多反彈了近7%,反彈力度超過歐美以及日本和香港股市。
北京、上海多家券商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包括中央匯金在內的藍籌股控股股東接連出手增持上市公司股份,一度增加了市場的樂觀情緒。
上市公司公告顯示,在中央匯金公司10月初再次斥資逾5400萬元增持工、農、中、建四大行股份前后,國有大中型上市公司股東掀起一股增持回購上市公司股份的浪潮,包括寶鋼股份、申能股份、晨鳴紙業、洛陽鉬業、洋河股份等一批國資控股上市公司大股東紛紛推出增持回購計劃。
“增持、回購需要的是真金白銀,在這個時間點敢于出手需要勇氣,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產業資本對于股市的看好。”廣發證券總裁助理王新棟對記者表示。
但在大公司大股東增持回購的同時,小公司“內部人”卻競相拋售套現。滬深交易所信息披露顯示,今年10月份以來,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相關內部人員減持自己公司股份金額達到1.37億元,“內部人”套現離場資金規模超過他們增持入場資金規模的10倍,顯示其急于套現離場的“跑路”心理。
資金流入不及預期 中小散戶另謀出路
在公司“內部人”悄然離場的同時,二級市場投資者10月份并未對股市顯示出太大熱情,“十一”長假后,預期中的資金流入回補未現,不少投資者反而陸續將資金撤出股市,打算另謀出路。
9月末,由于銀行季末存款時點效應沖擊,A股市場資金流出效應明顯。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9月最后兩個交易周證券賬戶凈流出總計達1358億元,其中月末最后一個交易日(9月28日)就流出862.89億元。對此,北京銀行一位內部人士說,資金在“十一”長假前流出股市并不罕見,但關鍵是10月份以來這些資金并沒有明顯回流跡象,不少客戶的存款已經離開股市有一段時間了。
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前三周,證券賬戶僅凈流入670億元,還不及9月份最后一天流出的資金量。與之相對應的是,市場在最近三周成交金額連續下滑,中小散戶情緒持續下降。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數據顯示,10月份前三周平均每周僅有7.3萬新開賬戶;而在9月份最后三周,每周的新開賬戶數都達到10萬戶以上。不少證券公司營業部表示,吸引新客戶的壓力巨大。
在廣州中央商務區,廣發證券花城大道營業部準備退掉300平方米的辦公面積,節約開支迎接股市“寒冬”。營業部副總經理劉文清說:“現在每天只有兩三個人開戶,取號機已經很久不用了。”
不少股民表示,四季度對股市不敢太樂觀。坐在大戶室里看江景的股民鐘樹強說,他決定把股市里的資金拿一部分出來,去找個新的投資項目。
上市公司業績不給力 創業板解禁帶來心理影響
市場人士分析指出,上市公司特別是一些中小上市公司三季度業績不給力,再加上創業板公司大面積解禁來臨的心理影響,使得預期中的資金涌入效應并未出現,投資者信心下降。
10月31日,兩市上市公司三季報披露全部完成。不僅受困于行業景氣度下降的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業績出現下滑,房地產、能源、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上市公司更是凈利潤全面下滑。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對新華社記者表示,上市公司與宏觀經濟一樣,面臨結構調整轉型。
與此同時,在首批創業板公司上市三周年后,這批公司上市前的部分原始股份開始于10月30日解禁。盡管大部分公司控股股東宣布將延遲解禁時間,但不少非控股股東并未作出相關承諾,這使得其中的21家創業板公司仍將有總市值達到72億元的限售股份解禁。同時,不少公司控股股東僅僅將解禁時間推遲至2012年年末,距今也僅有2個月時間,這并未消除市場對未來解禁減持的擔憂。
不過,從10月最后兩日創業板首批上市公司股價表現看,除了華星創業一家公司股價出現較大波動外,其他公司股價和成交量保持穩定。在30日當天,28家首批創業板公司的總成交金額僅比前一交易日增加不到700萬元,同時并沒有股東通過大宗交易這一主要減持渠道拋售套現,這顯示出創業板解禁帶來的心理影響可能大于實際影響。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