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6 00:51:50
11月2日,中國鐵路投資建設公司再次發布1200輛25G型鐵路客車的招標公告。種種跡象表明,鐵道部大型招標于年底正密集開啟。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卓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卓 發自北京
11月2日,中國鐵路投資建設公司再次發布1200輛25G型鐵路客車的招標公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中國北車(601299,SH)11月4日晚間剛剛公布的72.37億元重大合同中,和鐵道部相關聯的采購合同就高達約50億元。
種種跡象表明,鐵道部大型招標于年底正密集開啟。
南、北車訂單依舊充足
據中鐵招投標信息顯示,此次1200輛25G型的客車招標主要是受14家地方鐵路局的委托,且采購資金已經落實。按照25G型車每臺約250萬元的價格估算,此次招標涉及資金約30億元。
此前在今年5月,鐵道部已經進行了包括2260輛25G和240輛25T車型在內,共計2500輛、價值逾60億元的普通客車招標。
11月4日晚間,中國北車發布了總金額為72.37億元的銷售合同公告。其中與鐵道部簽署的39.858億元機車銷售合同是中國軌道交通裝備業今年產生的最大一筆機車訂單。
對于日前多方消息所稱,鐵道部年底或啟動數量約350列至400列的動車組招標,截至昨日記者發稿,尚無官方予以公開確定,但如果按照1.5億元/列的造價計算,中國南車(601766,SH)、中國北車有望再從鐵道部拿下超過500億元~600億元的訂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從中國北車同時了解到,公司的40列高寒動車組在10月底已經全部交付完畢,而手上的動車組訂單依然不少。中國南車手上的動車組訂單同樣不在少數。
對于何時可以交付完畢,南、北車公司人士均表示,這取決于鐵道部的交車安排以及公司的生產進度等,但均認為這對新招標動車組的招標時間和數量不會有影響。“因為新招標的是針對未來的計劃,由通車里程規模和路網密度來決定。”
高鐵服務產業進入收獲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北車此次公布的涉及鐵道部的高額訂單中,還包括6.9億元的動車組配件銷售及維修合同。
中國北車人士昨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高鐵后期維護和服務與高鐵新建一樣,同樣是一塊誘人的市場蛋糕。自2008年我國首條高鐵開通以來,已經有部分高速動車組先后進入三級修、四級修狀態,表明高鐵產業將進入新建和后期維護并行的階段,高鐵服務產業也將由此開始呈現。
不過,與傳統客車不同,高速動車組由于技術含量較高,三級修、四級修和五級修都貫徹 “誰造誰修”的原則,這意味著,除了今后動車組的新招標,南、北車都還將陸續從高鐵服務產業再獲益。
據鐵道部最新發布的財務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三季度,鐵道部的資產為4.30萬億元,負債為2.66萬億元,稅后利潤為-85.41億元,資產負債率也由上半年的61.08%上升至61.81%。
有業內人士表示,伴隨著新訂單的持續產生和新欠款的滾動累計,鐵道部的盈利狀況依舊令人擔心,加之多個線路年底的密集開工,鐵道部的各項還本付息以及付款仍將面臨較嚴峻的資金挑戰。
·相關新聞
3天“補欠”33萬噸 大秦線貨運再發力
每經實習記者 王雅潔 發自北京
剛剛結束秋季檢修,大秦線便開始全力安排部署增運補欠各項工作。昨日 (11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太原市鐵路局大同站獲悉,該站自11月1日至3日,日均運量完成130余萬噸,較前期每日增運11萬噸;3天里共計增運補欠33萬噸。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太原鐵路局日前召開大秦線貨源組織會議,其目的在于力爭完成今年4.5億噸的年度運輸目標。
根據大秦鐵路的業績報告,今年前三季度大秦線共完成運量3.14億噸,同比下降3.6%;第三季度利潤26.88億元,同比下降10.91%。大秦鐵路股份有限公司一名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能否完成4.5億噸年度運輸目標,目前看來仍不容樂觀。不過上述目標并不是硬性要求,而是鐵路部門根據市場需求作出的初步判斷,但隨著今年國內宏觀經濟增速回落,實現這一運輸目標有一定難度。
“實際情況還得看市場需求。”該人士表示,目前經濟增速已開始有所回升,向好勢頭越來越明顯,而且冬季是煤炭儲備的旺季,對煤炭需求產生一定的拉動效應,公司將按照4.5億噸年度運輸目標盡力安排裝車、運輸。
秦皇島煤炭網一名分析師表示,經歷過前期煤炭價格的大幅下跌之后,市場狀況不容樂觀,煤炭企業出現一定程度的減產。隨著大秦線秋季檢修畫上句號以及冬季的到來,之前停產、減產的企業開始復蘇,市場對煤炭的需求開始明顯提升。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m.jxzk19.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