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2-12-10 11:47:21
私募借道基金專戶平臺投資股指期貨可以自由享受100%的股票倉位,但是在具體合作中,私募公募的磨合并不順利。
私募借道基金專戶平臺投資股指期貨可以自由享受100%的股票倉位,但是在具體合作中,私募公募的磨合并不順利。
一位從事高頻交易的私募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跟一家公募專戶合作的產品經過半年磨合,終于進入發行階段。”記者了解到,該私募看重的是公募專戶可以100%參與股指期貨的靈活性,而在信托平臺只能參與20%;其次是單只股票倉位理論上可達到100%。
之所以要磨合半年之久,主要是私募對公募平臺還有點“水土不服”。對私募來說,其投資策略和具體量化模型作為商業機密不能讓公募機構知曉,同時公募提供的操作系統又須匹配該私募的高頻交易模型,雙方就此磨合數月。
問題的癥結在于,目前公募專戶平臺不能將投資管理職責委托給私募投資顧問,即操作終端不能交給私募,因為這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合規風險、反向交易等,而間接操作無法做到高頻交易。在這樣的情況下,目前只能采取折中的辦法,即私募派操盤人員進駐公募公司。
事實上,不少通過公募專戶發行產品的私募機構只能用電話、郵件、傳真等方式,通過公募的交易系統間接下單。一位私募告訴記者:“不能直接下單,如何保障公募交易員收到投資指令后不會先自己買入,然后用私募資金抬轎子?”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公募專戶作通道業務首先強調的是風險控制,一些公募機構也因擔心未知風險而舍棄與一些私募合作,比如優先級產品的兌付問題。如果一只結構化產品的存續期為兩年,而投資的上市公司股票停牌且時間超過兩年,產品到期時該股票仍然處于停牌中,那么優先級資金兌付就成了問題。
若選擇產品延期,那么股票開盤后連續無量跌停,甚至產品凈值跌破清盤線后,資金追加不到位的風險誰來承擔?如果約定股票開牌后就清倉,那么假如之后股票連續漲停,停盤時間的資金成本和流動性溢價怎么解決?
一只股票型私募產品成功發行之前,往往要經過基金公司和優先資金提供方兩道風控,在這樣的擔心下,相關風控部門很難將僅僅是通道業務的私募產品倉位放寬至100%。比如某家公募基金就把杠桿比率在1:2的結構化股票產品的單只股票持倉上限定為33%,持倉接近上限之前要報備,以保證即使產品到期后如股票停牌,其優先級資金也能及時兌付。
不過私募通過公募專戶發行仍有巨大空間,一方面通過民間配資發行杠桿比例在1:2以及1:3的股票型結構化產品,其融資成本往往要到12%以上,而通過公募專戶平臺大約在8%左右。巨大利潤空間為產品創新提供了動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