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13-03-24 17:03:07
業內人士指出,新型城鎮化進程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并在助力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改善民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新華網上海3月24日電 正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業內人士指出,新型城鎮化進程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并在助力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改善民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市場相關人士也看到其中的機遇,認為“轉型”“民生”等板塊將從中受益。
埃及前駐華大使穆罕默德·賈拉爾在此間表示,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既包括人口從鄉村流入城市,也包括把鄉村本身發展成為城鎮。他認為,城鎮化需要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這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推動力量。
業內人士普遍指出,中國的城鎮化正面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同時又將影響這些新變化。一方面,國內勞動力結構的轉變正在成為城鎮化模式創新的關鍵變量。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權衡認為,中國勞動力市場收入分配調整、勞動力報酬上升、深度城市化發展和勞動法律制度完善等都已經或者將會引起中國勞動力市場發生深刻轉型,并成為城鎮化新模式的微觀驅動力。
另一方面,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進一步深化,產業空間、經濟都將面臨新的重組。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薛鳳旋認為,城鎮化是應對、配合新經濟的平臺。在未來30年,內需與全球化動力將使中國城鎮化及城鎮群的分布更為均衡。
薛鳳旋等專家認為,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未來30年內中國的工業會繼續深化,出現世界級的高增值、資本密集的重工業和化工業,現代機械工業、環保工業和新能源工業將崛起。
申銀萬國分析師李慧勇認為,城市化利好板塊將分為幾類:首先,中西部基礎設施水平逐步向東部靠攏以及東部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的需求,將利好高鐵、能源、環保、電信等行業;其次,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傳統的裝備制造業將向新型裝備制造業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擁有“頂層設計”的新型城鎮化,亦將推進經濟發展向民生領域進一步靠攏。城鎮化問題專家周漢民等專家曾指出,在強調城鎮化的經濟屬性同時,也將更注重以人為本。教育、醫療、社保、就業等,都將成為考察城鎮化進程的重要指標。
權衡認為,從勞動者供給的角度來看,服務業是應對城市人口擴容的最優選擇。“一方面,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業能夠吸納大量勞動人口;另一方面,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中產階級人口數量的提高,人們對服務的消費也將進一步提高。”
中信證券分析師趙雪芹認為,隨著國內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耐用品消費占比將首先提升,之后隨著收入水平和消費習慣的改變,服務性消費占比將逐漸增加。相應的,現代零售渠道將進一步下沉,推動現代零售企業業態的升級。
而在社會保障方面,國泰君安分析師李秋實預計,醫療城鎮化帶來的6.6萬億的醫療保健支出增量中,新農合覆蓋人員的轉換提升將貢獻約2萬億的增量。
申銀萬國分析師李慧勇同時認為,金融業的社會效益也將進一步體現。“將通過金融市場 改革、引進新的金融工具、制定并改變規則,對一些有綜合收益或者有社會效益的項目進行融資和金融服務支持。”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