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3-04-02 08:44:17
4月1日,中國政府網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通知,要求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目標能否如期實現
專家:需要持續大力投入
4月1日,中國政府網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通知,要求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通知中首次明確列出了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時間表。
2013年汛期前,各地區要認真排查隱患點,采取臨時應急措施,有效解決當前影響較大的嚴重積水內澇問題,避免因暴雨內澇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
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現狀基礎上,編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規劃,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5年完成所有城市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有難度。因為內里的工程量太大。”中國水科院減災所向立云副所長說,相較目標而言,目前國內這項工作做得還很不夠,在中小城市以及很多大城市,雨污都還是混流的,完全分開的城市不多。
如果只是完成核心區域重要管線的雨污分流,5年是可以的。他認為,要全面分開,可能性不大。因為各地的財力情況都不一樣,有實力的地方可能能做到,但是財政比較緊張的地方,難度很大。
通知提出,為完成“時間表”,各地應盡快對當地地表徑流、排水設施、受納水體等情況進行全面普查,建立管網等排水設施地理信息系統。結合氣象、水文資料,對現有暴雨強度公式進行評價和修訂,全面評估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和風險。
“前期規劃很重要,至少需要兩三年時間。”向立云認為,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用10年時間建成的可能性很高。但是應該做好前期的研究論證和規劃工作,之后再用七八年時間進行具體工程建設,這項工作同樣需要政府保證持續大力的投入。
城市內澇如何根治
專家:既要排水也要蓄水
解決大城市內澇問題,通知提出,在人口密集、災害易發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要采用國家標準的上限。
單純排水難以有效治理城市內澇。向立云認為,即使北京排水能力最強的天安門廣場,最高也只能應對10年一遇的暴雨,住建部提出的上限,也只不過是三五年一遇的降雨。
此外,城市的排水能力也不可能無限提高,因為城市排水還受到排水河道泄流能力的制約。
他認為,在合理提高城市排澇能力的同時,充分利用滲、蓄措施,就地消化降雨,是治理城市內澇最有效的方式。就地消化降雨其利有三:一是可以緩解內澇問題,二是可以減少排澇系統建設工程量和河道的排水壓力,三是能補充地下水,這對于北方缺水地區尤為重要。
通知明確,各地區要盡快建立暴雨內澇監測預警體系。住建部門要會同氣象、水利、交通、公安、消防等相關部門進一步健全互聯互通的信息共享與協調聯動機制。要在2013年汛期前制訂、完善城市排水與暴雨內澇防范應急預案,明確預警等級、內涵及相應的措施和處置程序,健全應急處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
針對城市交通干道、低洼地帶、危舊房屋、建筑工地等重點部位,通知提出,要切實加強防范,并設立必要的警示標識。要加強應急能力教育和預警信息宣傳,經常性地開展應急演練。
排水防澇今后將納入政府工作績效考核體系。為落實地方責任,通知要求,要加強排水防澇工作行政負責制,將其納入政府工作績效考核體系。明確城市排水、交通、氣象、消防、園林綠化、市容、環衛、防洪等有關部門的職責,形成工作合力。
將排水防澇工作納入政府工作績效考核體系,這給政策的執行提供了保證。向立云說,《通知》既有政策、有理念、有措施,又明確了職責,可以想見,不久的將來,我國城市內澇問題必有明顯改觀。
城市建設怎樣防澇
專家:增加城市透水性能
通知要求,在設施建設中,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各地區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按照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最低的開發建設理念,控制開發強度,合理安排布局,有效控制地表徑流,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
“這種措施在國外已十分普遍,國內也有一些城市作了類似規定。”向立云說,兼顧保護生態環境、內澇治理的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是一個科學發展的理念,也是建設美麗、舒適城市的具體體現。這種模式對于新開發地區尤其適合。對于內澇治理而言,要求新區開發建設前后同等降雨產生的徑流量不增加,即不能減少該區域的蓄水功能,就是一種低影響開發建設方式。
通知要求,在建設中,要與城市開發、道路建設、園林綠化統籌協調,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滯滲、收集利用等削峰調蓄設施,增加下凹式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可滲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車場和廣場。新建城區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比例不宜低于40%;有條件的地區應對現有硬化路面進行透水性改造,提高對雨水的吸納能力和蓄滯能力。
“增加城市透水性能,是緩解城市內澇的有效措施之一,對于已建城區大有可為。”向立云說,其實,綠地、道路、公共休閑場所、運動場所和停車場都可以進行改造,使之成為臨時蓄水、增加下滲能力的好場所。一方面是把其中一些場所的硬化地面進行透水性改造,另一方面要把這些場所地面適當降低,蓄滲兼施。
“各地若能基于要求,科學規劃,切實推行,城市將會更加宜居和健康。”向立云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