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3 00:48:2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自北京
近日,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聯合發布的中國6月份制造業PMI指數回落至50.1,較上月下降0.7個百分點。從企業類型指數上看,中小企業萎縮幅度較大型企業更大,與匯豐PMI降幅更吻合,表明當前需求繼續疲軟,中小企業比大企業承壓更高。
“和日本上世紀90年代很相似,一些效率低下的大企業仍能在取得貸款上占據優勢,而中小企業則面臨更高的融資成本。”一位券商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是表示。而面對產能過剩的經濟狀況,有專家指出,擴張的貨幣政策難以刺激經濟增長。
經濟下行風險加大
上述分析人士認為,傳統行業仍集中較多的金融資源,而中小企業在資源擠占下,經營狀況不佳,中小企業家的悲觀預期比大企業更為嚴重,且近期悲觀預期有加速的態勢。
6月份匯豐制造業PMI指數終值為48.2(初值為48.3),而5月份則為50.2,是自去年10月以來的最低值。對此,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匯豐PMI指數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是因為匯豐PMI指數樣本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因此反映出,與大型企業相比,較小型企業面臨的經濟環境更為艱難。
另外,上述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更為令人擔憂的是,近期銀行間市場的‘錢荒’有可能降低表外業務的增長,進而導致中小型企業的融資環境繼續惡化。”
同時,在朱海斌看來,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增加了經濟復蘇的下行風險。他表示:“諸多因素中,信貸渠道的影響是最大的不確定性。2012年四季度和2013年一季度快速增長的社會融資總量與弱勢的經濟數據之間的脫節,表明中國的信用傳輸渠道可能沒有過去有效。”
朱海斌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較大部分信貸參與到了投機活動中。例如部分公司將較低利率獲得的銀行貸款投資于 “影子銀行”,這意味著社會融資總量數據可能高估了信貸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二是近年來投資效率持續下降,現在每單位GDP需要的投資量和信貸量要更大。
北京工商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季鑄教授也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受到世界經濟沖擊、市場過剩、通貨膨脹、結構陳舊、政策失靈等多重負面影響,中國經濟指數持續下降,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總體負面。
貨幣政策擴張難起效
某銀行業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市場最為關心的是內、外流動性變化,包括國內銀行間市場利率飆升以及海外的美國退出QE,將進一步傳導至對實體經濟。”
安信證券分析師尤宏業也認為:“銀行間資金價格繼續回落,但絕對水平依然較高,近期還將受到繳存影響。考慮到外匯占款增長趨勢的變化,以及央行新的流動性管理政策,上半年偏松的流動性環境可能難以為繼。”
面對疲軟的需求和經濟的下行,在過去的三個月里,中國新一屆政府頂住了各方面要求中國出臺新的經濟刺激措施的壓力,并未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
朱海斌表示,在銀行業遭遇錢荒時,央行采取了強硬立場,希望借此向市場傳達幾點信息,即打擊投機活動的決心,銀行需要更妥善管理自身的風險,以及信貸需支持實體經濟活動。
摩根大通預計,未來數周銀行間資金壓力將得到緩和,但其影響尚未結束,并有可能因為信貸增長放緩和貸款利率的增加而影響經濟復蘇。
季鑄教授也尖銳地指出,“在世界經濟下滑和中國生產過剩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擴張除了帶來通貨膨脹外,難以刺激經濟增長。因此,貨幣政策必須積極謹慎,應當更多地由市場主導貨幣政策,保證貨幣供給,同時避免通貨緊縮或通貨膨脹政策帶來的負面效應。”
不過,朱海斌表示,貨幣緊縮方案與央行貨幣政策聲明并不一致。央行仍具備糾正潛在緊縮傾向的政策余地,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確保穩定的流動資金狀況。如果資本流入的步伐明顯放慢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如有必要削減政策利率以降低貸款利率,同時與進一步提高存貸款利率浮動范圍相結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