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3-07-18 10:47:47
河南方城小麥減產約2億斤,曝出縣農業局及關聯合作社違規推廣“黑種子”,造成農民嚴重歉收,欲哭無淚。
當地歸因“天氣不好”,該理由農民不能接受,調查發現利益關聯
據該縣農業局引統計局數字,全縣2013年小麥產量由去年的9.36億斤銳減到7億多斤,減產約2億斤。面對明顯減產和大量農民上訪,方城縣農業局于5月底組織專家進行田間測產鑒定,結論將原因歸為“天氣不好”。這次測產將新麥26與另外兩個品種合并進行,結論“三個小麥品種結實粒數均較正常年份有較大幅度減少。直接原因是今年4月18日至20日強降溫、降雨雪天氣造成。”
這一結論并不為社會接受。受損農民普遍認為,相鄰地塊不同品種的小麥,都是一樣的天氣,為啥別的品種打1000斤還多,新麥26只打200、300斤?去年縣里小麥實現“十連增”,10年里,大旱、倒春寒、干熱風都受過,都沒造成減產,今年天氣僅出現一次低溫,倒成“遭災”了?
方城位于南陽盆地北部,為糧食主產區,背靠伏牛山,地理位置優越。南陽全市今年夏糧豐收,其中小麥總產75.75億斤,比上年增加3.94%。河南糧食總產量更穩中有升,實現“十一連增”。何以單獨方城的“天災”造成糧食減產2億斤之多?
新鄉市農科院研究員、新麥26育種專家趙宗武認為,每個品種都有自己的適宜種植范圍,超出審定區域,不僅違反相關規定,更易造成生產事故。
方城縣新麥26出自兩家農業合作社,一家兆豐,一家東盟,兆豐合作社的負責人薛某正是縣農業局副局長劉會合之妻。一位做種子生意的孫姓經理透露,種子公司爭取地方推廣不是秘密,“有提成”,無利不起早,不難看出存在利益驅動。
村民手中的種子包裝袋有兩種,其中一種袋上僅有“項目專用”四個字。這些沒有標簽,與假種無異的“新麥26”是如何流入轄區的?方城縣農業局行政綜合執法大隊隊長謝彤州稱,農業局監管不到,渠道是合作社,他們不知情。另外,合作社真實銷售數量,也“超出了他們的執法范圍”。目前是按合作社自報數目推算的播種面積。
合作社賣種子,需要在工商部門注冊,在農業部門備案,兩個部門都負有監管之責,但實際操作中,兩個部門都認為合作社屬于新生事物,形式隱蔽,他們“無能為力”。“無能為力”導致監管虛設,權力自由發揮。農業合作社經營活動如何監管正成為新的課題。合作社不規范經營管理,投機趨利現象嚴重,存在違法主體資格認定難、定性難、調查取證難、行政處罰難等現實問題,對違法經營行為缺乏懲戒手段。
調查中,方城縣有關方面一再強調,事件是劉會合個人行為,劉會合已被停職,事情“已經了結”了。該縣提供的處理結果稱, “對兩家合作社立案,做行政處罰,沒收違法所得,進行經濟處罰。”督促兩個經營單位做好補償工作,兆豐合作社“補償受災較重農戶損失24.7萬元,并回收群眾種植的新麥26小麥101噸,每噸比市場價高出200元以上。目前,尚沒有接到關于對東盟合作社的投訴。”
然而,通過實地走訪獨樹鎮、清河鄉發現,減產范圍之廣,僅憑合作社自報數字難以估量。走訪村民未得到任何政府承諾的補償。胡玉成說:“從來沒人來統計過,有次村干部通知去賣糧食,每斤1.19元收,比市場價高5分錢。但把麥拉去,人家說不合格,只給1元1斤。很多人辛辛苦苦拉來了,只好狠狠心賤賣了。”
文章鏈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8/c_125025416.htm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