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31 01:13:19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多大,楊凌就有多大。”這是暗指楊凌示范區空間不足。
每經記者|張靜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靜 西安、楊凌攝影報道
每經記者 張靜 西安、楊凌攝影報道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多大,楊凌就有多大。”這是楊凌當地的笑談,暗指楊凌示范區空間不足。據了解,楊凌示范區城市有8萬人口,其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師生就占到一半多。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楊凌示范區),又稱中國農科城,于1997年7月成立,是“中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國家希望該區能夠為我國半干旱、干旱地區的現代農業做出示范與推廣。
然而,躋身“農業國家隊”16年后的楊凌示范區,正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
“按照國家賦予的職能,楊凌示范區并沒有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只是建立起了城市框架和基礎設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霍學喜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道。
首先,楊凌示范區在現代農業方面雖有科研成果和高新技術,但市場化和轉換度不盡如人意,實際推廣作用有限。加之財力有限,導致楊凌示范區經濟規模偏小,城市功能不完整。楊凌示范區管委會相關人士對此坦言,因示范區遠離大城市,加之農業為弱質產業,其發展有諸多制約。
對此,當地學者建議楊凌“撤區設市”,定位為中國首個農科型中心城市,以推動“中國農科城”的農業技術產業化步伐和區域經濟實力的增強。
發展空間不足/
在楊凌當地,西南方向被當地人稱為新城區,即楊凌示范區,而原來的行政區劃楊凌區被稱作老城區。
談及楊凌示范區成立以來的變化,出租車司機楊軍頗為矛盾。要說變化,確實很大,楊凌以前是個鄉鎮,荒涼偏僻,現在繁華多了。但好像又變化不大,楊凌還是那么小,人也少,特別是每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寒暑假,楊凌似乎沒人消費了。
楊軍的說法并非夸張,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楊凌示范區建成區面積僅16平方公里,總人口20萬人,其中城市人口8萬人,而在這8萬多人的城區人口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師生就占到一半多。
這一切源于楊凌示范區獲批成立時,與其他開發區不同,遠離大中城市的特殊性。
楊凌示范區屬 “省部共建”體制,享受省級經濟管理權限和部分省級行政管理權,原有的楊凌區則劃歸楊凌示范區管轄。“楊凌示范區比較特殊,當初國家批復時,是當成開發區的,但是國內的開發區都在大中型城市里,唯獨楊凌示范區遠離大城市,周邊都是小縣城。”上述管委會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因此,楊凌的發展或多或少會受限。該管委會人士坦言,障礙之處在于它沒有一個通暢的技術流、物流、信息流、人流,加上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發展就相對比較慢。
對于楊凌示范區偏居一隅的情形,陜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更是直言,這是影響楊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楊凌在此前就是農業鄉鎮的區域里建了示范區,但面積太小,離寶雞和西安也都比較遠,示范區涉及土地的使用和流轉,包括技術的落地實驗,這些都需要土地。
事實上,楊凌示范區因城市規模小,已然引發諸多困窘。楊凌示范區在“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曾明確提及,“發展空間明顯不足,城市建設和產業用地趨于緊張。示范區行政區域狹小,經濟社會發展依托的一些重要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十分有限,難以獨立發展區域經濟。”
對此,記者注意到,楊凌示范區希望通過城鄉統籌來加快城市建設。按照設想,在城鎮布局上,其計劃構建“一城-三鎮-一批新型社區”的發展形態。在主體功能區建設上,則構建“一核、四心、四區”和“兩軸、兩環”的空間布局。
產業化程度較低/
據楊凌示范區管委會提供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資料顯示,在支撐旱區現代農業發展方面,楊凌示范區在陜西省內布局建立了206個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年示范推廣總面積達到4233萬畝,總效益達到112.7億元。
此外,頗具影響力的每年一度的楊凌農高會,至今已累計吸引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我國31個省區的上萬家涉農單位、1995萬多客商與群眾參展參會,成交總額3553.73億元人民幣。
盡管作為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開發區,楊凌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現代農業示范和推廣上成績斐然,不過,陜西省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學者告訴記者,“楊凌成立多年來,和當初的預期還是有差距,一是不僅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技術上沒有達到期望,二是農業產業化沒有做起來。”
上述學者認為,楊凌示范區比較小,發展空間不足,加上單單依托大學,而不是形成高新農業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化自然很難做起來。
而在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張寶通看來,國家給楊凌的要求是做干旱、半干旱的示范,但是它的地貌實際上不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示范區地盤太小,旗下亦無管轄的干旱、半干旱的縣,楊凌更多是試驗區,而非示范區。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某學者亦坦言,楊凌示范區并沒有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它成立16年最大的貢獻就是城市框架和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起來了。
“楊凌所做的一是北邊的食品產業園,有幾家食品企業,東邊做了一個農資為主的產業園,包括節水灌溉、種子化肥,另外北邊還有一些示范園,有幾個農家樂。”霍學喜告訴記者。
對此,楊凌示范區管委會相關人士則認為,農業轉換是個過程,從新品種的推廣和成熟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耐心和信心,也需要各方的支持。
而作為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楊凌示范區的使命更多是創造出適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模式。基于此,楊凌是一個示范窗口,目前農業發展處于一種踏步階段,也是改革農業探索現代農業的窗口期。
地方財政實力孱弱/
楊凌示范區成立16年來,經濟實力和地方財力均大幅提升,但作為國家級開發區而言,其經濟總量仍偏小,自身財力十分有限。
數據顯示,楊凌示范區1997年成立時,地區生產總值僅為3.83億元,財政總收入為1369萬元。而示范區成立之后的第14年(亦即2011年),其生產總值達到60.7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為3.61億元,本區財政總收入達6.97億元。相比成立之初,GDP和財政總收入均翻倍增長。2012年,楊凌示范區全年實現生產總值72.5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為4.99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9.0億元。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與同區域橫向比較,西安的長安區2012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4.7億元,遠遠超過楊凌區的這一數據。
地方財政實力孱弱,導致楊凌示范區投資規模一直不溫不火。
從楊凌示范區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來看,以五年時間為節點,其2008年、2009年、2010年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分別為16.05億元、22.26億元、36.33億元,增長平穩且規模偏小。不過,2011年這個數字升至55.01億元,2012年更是高達76.08億元。
據楊凌示范區披露的2012年經濟運行情況分析,近兩年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大和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三產投資高速增長,占比增加,而房地產投資是帶動三產增長的主要因素。
事實上,楊凌示范區自身財力緊張,經濟實力羸弱,亦成為該區發展的掣肘。楊凌示范區“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楊凌自身經濟總量小,財政收入低,投資規模不大,城市化水平較低,綜合經濟實力和區域核心競爭力亟待加強。”
另在其“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中,談及面臨的困難時,楊凌示范區也提及自身財力來源十分有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貸款期限結構不合理,集中還貸壓力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大,農業和涉農企業多,政策性減免稅企業多,財力十分緊張。
記者注意到,面對財力有限的窘境,楊凌頻頻通過債券市場尋求資金支持,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官網信息披露,僅去年一年,楊凌示范區下屬楊凌現代農業開發集團發行16億元企業債。楊凌3家企業則聯合發行了8100萬元的中小企業債。
對于以上難題,當地多位學者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建議楊凌應撤區設市,行政區劃調整和升格,以破解“中國農科城”目前面臨的諸多現實尷尬。
一直呼吁楊凌設市的學者張寶通告訴記者,“楊凌一旦設市,城市才具有吸引力,那些國內外搞農業高新技術的人才、企業、項目、資金就會被吸引至此,企業多了,財稅來源就多了,財政收入自然有保障。”
而在裴成榮看來,楊凌設市的必要性在于,它在關中城市群中相當于一個孤島,沒有大的城市作依托,只有設市依托完善的城市功能,楊凌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撤區設市破題/
事實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關于楊凌設市,在2010年時陜西層面就曾有過表態,且按照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到2020年楊凌將建成該區域的“次核心城市”。
2010年6月,在《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實施一周年系列新聞發布會上,陜西省政府新聞辦曾透露,楊凌示范區設市的工作正在啟動,楊凌示范區或將設市。
而按照《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楊凌和寶雞、銅川等地都被定位為經濟區 “次核心城市”。根據以上規劃,到2020年,楊凌城區面積要達到35平方公里,人口達到30萬人。
“我一直呼吁要成立楊凌市,把乾縣、永壽等干旱縣,以及關中武功、扶風半干旱縣、秦嶺北麓的眉縣、周至劃進去,否則示范區那么小的地盤,沒有一些干旱、半干旱的地區,它怎么做示范。”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張寶通表示。
裴成榮也認為楊凌設市非常必要,全國開發區有很多,做得好的都基本依托于一個大城市,楊凌在偏農業的區域里面搞了個示范區,沒有大城市依托,離寶雞和咸陽都比較遠,制約了它的發展。
關于楊凌撤區設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當地學者還提出了兩套方案。
具體為一是把武功縣,扶風縣,周至縣青化鄉、啞柏鎮,眉縣青化鄉劃歸楊凌;另一個是把武功縣、周至縣、扶風縣、眉縣、乾縣5個縣全部劃入楊凌,在楊凌示范區推行“區市合一”和“統籌管理”。
不過,以上兩個方案并未得到官方的正式回應。
對于楊凌設市的進展以及官方構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亦向楊凌示范區管委會詢問最新情況,其相關人士回應稱,“關于設市,我們按照關中經濟區的規劃,正在拉大城市框架,正在做這事兒。”
不過,當記者詢問是否有關于此的編制方案,有無向國家層面進行遞交時,上述人士則顯得含糊其辭,“就官方回應的態度來說,我們‘只干不說’。”
而對于楊凌目前發展現狀以及如何破題等問題,記者向楊凌示范區管委會發去采訪提綱,不過截至發稿前,并未收到對方回復。
對話
西北農科大西部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征兵:
農業科技轉換缺乏平臺楊凌仍需國家“輸血”
每經記者 張靜 發自西安
事實上,農業科技成果轉換和應用效率低,一直是我國農業發展的軟肋。
在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國家提出將重點關注農業現代化,著力解決我國農業效率低下的問題,作為我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楊凌示范區成立已有16年,考察其成立以來在現代農業示范方面所做的工作和遭遇的困窘,具有現實和典型意義。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就我國農業產業化以及楊凌示范區相關問題,采訪了長期關注研究農業經濟的學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王征兵。
農業科技轉換效率低
NBD:為什么我國農業科技成果和技術轉換效率低,農業難以產業化?
王征兵: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換率比較低,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很多農戶經營規模比較小,一般平均每戶大概5~6畝或7~8畝地,從全國來看,人均耕地面積大概為1.2畝~1.3畝地,因為經營規模很小,農戶感覺科學技術的影響并不大。
第二個原因在于,我們沒有一個高效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導致我國農業科技轉換效率不高。
NBD:事實上,除了農業科技成果和技術轉換效率低,農業經營效益似乎也不高?
王征兵:對,這也與規模有關。某位專家曾寫的研究報告提到,美國農民種一畝小麥的平均收益是70元,而陜西農民一畝小麥的收益要比美國農民的收益高出4倍,但是陜西農民為什么收入更低,這就相差到了規模上,美國農民種小麥的面積能達到上萬畝,而我們國家的種植規模太小。
第二個原因是農民在經營方面積極性不高,種糧對于很多農民而言,只是附帶性的收入,很多農民的主要收入靠打工,種地收入不如打工收入。所以,很多農民認為,種地不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他們不愿意在農業上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導致土地效率不高。
第三是很多農民沒有掌握農產品營銷的技巧和方法,商品分多種檔次,但農產品就沒有那么多,實際上農產品也應該拉開差距,根據收入和需求的不同,去生產相應不同檔次的產品,但現在農民一般沒有品牌意識。
楊凌仍需國家“輸血”
NBD:楊凌示范發展整體情況怎么樣?作為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示范區,您對其在現代農業示范方面的評價是什么?
王征兵:楊凌示范區在農業科技推廣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這是毫無疑問的。它依托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主要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比如在小麥、玉米、油菜方面研究出了許多優良的品種,通過優良品種我們輻射到了全國。二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及示范區在省內設立了十幾個農業示范站,通過示范站培育優良的品種和新的栽培技術,并可以做相應的樣本推廣,可以讓農民去模仿。比如在白水縣有蘋果試驗站,在西鄉有茶葉基地,在周至有獼猴桃農業示范基地,這些對于楊凌農業發展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還有一個是已舉辦了20屆的農高會,通過楊凌農高會,各種科研成果得以展示。但是楊凌示范區雖然在農業示范推廣上作用顯著,但是與社會的需求,國家的需求還是有一定差距。
NBD:對于以上困境,楊凌示范區如何破題?
王征兵:國家要認識到農業科技和工業科技的不同特點,楊凌示范區是省部共建,希望國家和省里能夠給示范區更多的支持。農業技術和工業技術截然不同,工業技術很容易轉換,企業家對此很感興趣,它很快能夠自我造血,政府不需要投入太多的錢,但農業就不一樣。
這幾年楊凌示范區的投入有所減弱,但因為楊凌是我國唯一的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全國沒有第二個樣本可循。所以需要國家來扶植,多投入資金。
科技轉換平臺欠缺
NBD:據了解,楊凌示范區成立16年來亦遇到諸多困境和障礙,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王征兵:我們目前缺乏這方面的企業家,應該通過他們和專家合作去推廣新技術。此外,在推廣方面的激勵機制有待完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國內建立這么多農業示范站,但示范站存在資金如何支撐的問題,前期學校可以投入,但難以長期維護。
第三個方面,我們缺少科技轉換、供需銜接的一個平臺。比如許多農民反映,需要一些科研技術,沒有一個相應的接洽平臺和信息對接的平臺。
NBD:您剛提到農業示范站存在資金問題,具體是指什么?除此之外還存在哪些問題?
王征兵:現在示范站基本上還是靠示范區和大學本身資金投入,多數示范站自身造血功能不強,但一直依靠地方財政學校支持,長期也不現實。
除此之外,有農民反映,示范站的技術大多太高端了,雖能改變農民的觀念,但實際應用性不強,農民希望能夠有一些他們能夠模仿的東西。還有一個是農業示范站這樣的樣本還不夠多,不夠集中,作為農業示范區,應該讓外來借鑒者能看到一些專業化的展示樣本。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