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7 00:34:29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說法,最近李克強總理對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進行了7次批示,要求對改革進行梳理,把取得的成績向國務院報告。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澤民 原金發自廈門、北京
每經記者 李澤民 原金發自廈門、北京
6月11日,廈門經濟綜合服務廳內熙來攘往,內資受理、檔案查詢、拍賣備案等窗口,一溜接龍。這是今年以來的尋常一景,但就是這個占地面積不大的場所,數月內吸引了包括廣東、深圳等全國多個地方的考察團前來“取經”。
早在今年1月1日,廈門全面實施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打響了全國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的第一槍,領先全國兩個月時間,亦成了全國推行此項改革的榜樣。
事實上,承擔著穩增長使命的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在廈門推行的半年時間里亦有顯著成效,“自改革以來至少帶動就業人數增加13.8萬人。”當地官方表示,但問題也不少,譬如“各部門商事主體信息沒有完全實現共享,工商部門監管力量捉襟見肘,部門之間協調機制不夠通暢等”。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說法,最近李克強總理對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進行了7次批示,要求對改革進行梳理,把取得的成績向國務院報告。
據了解,目前全國實施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的相關數據基本成型。
廈門實施商事登記改革/
今年1月1日,正是從這一天開始,廈門市實施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之后,廈門市商事登記辦理時限由5個工作日縮短至3個,當日辦結率達六成,登記和備案申請材料分別由原來的14項和6項大幅精簡為5項和3項。
廈門市工商局局長陳海疆介紹稱,“早在2013年10月下旬,福建省委書記尤權就提出將廈門市作為全省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試點。”
隨后,廈門市有關領導帶隊拜會國家工商總局以及全國人大法工委,積極爭取立法支持。
而在廈門市內部,這次改革的前期工作也相繼展開?!稄B門經濟特區商事登記條例》等制度相繼頒布實施,國家工商總局專門發函支持廈門市改革,下放由總局管轄的事權。
就在廈門市實施改革兩個月后,工商注冊登記制度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實行?,F在看來,廈門市所進行的商事登記改革同隨后3月份全國推行的工商注冊登記制度改革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陳海疆介紹,廈門市將“先照后證”擴至外資項目,也就是對市政府審批權限內的 《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類項目,實行 “先照后證”。這項改革措施,被全國人大法工委評價為“很有魄力”。
“我們剛好遇到這次商事改革,是改革之后的第一個營業執照。”廈門文廣傳媒集團副總經理許英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文化傳媒業態下不少業務以往申請執照,前置審批程序比較復雜,不像這次領照這么順利。”
在“先照后證”之后,廈門市又將注冊資本“認繳制”擴至所有商事主體。
從3月1日起,廈門市率先改革企業年檢和個體戶驗照制度,不再對所有企業的登記事項和經營資格集中審查,而是將信息公示與監督檢查相分離,全面開展年報公示工作。為防止監管“缺位”和“失位”,后續監管較快跟進。完成了商事主體設立、變更、備案、注銷等98大項、249個細項辦事制度的修改完善和流程再造。制定了廈門市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后續市場監管 《工作方案》,明確各部門對許可審批事項的監管職責,細化監管任務,防止監管缺位和監管力度減弱。
目前,廈門市行政審批事項已減少22%,平均辦結時限壓縮至法定承諾時限的33%;審批環節全部精簡到5個以內,23.2%的審批服務事項實現 “一審一核”,74%的事項“即來即辦”。
“公司成立5個月以來,整合效率初步顯現,公司主業地面廣告收入增幅遠高于一季度行業同比增幅5%。”許英偉說。
經營場所實施負面清單制/
在國務院的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中,明確將有關市場主體經營場所條件的具體規定權給了地方政府,而廈門也巧妙地運用了這一規定。
廈門市工商局提供的材料顯示,其對商事主體經營場所實行“負面清單+分類管理+部門協作”的管理制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所謂負面清單,就是對?;?、娛樂、落后產業、廢品回收等16項涉及危及公共安全、高污染行業的經營項目的禁設區域進行明確,同時還擬定《廈門市經營場所禁設區域目錄》,對負面清單以外的經營場所簡化申請材料和程序,商事主體憑租賃合同即可直接向商事登記機關申請備案;對負面清單內的經營場所,根據所從事經營項目,按前置許可、后置許可和一般項目分別管理。在這兩個基礎上,還有關鍵的部門聯動、協作管理。也就是開發、建立經營場所禁設區域甄別平臺。建立這一平臺后,當面對從事負面清單內的一般經營項目,商事登記機關無法判定申請備案的經營場所是否屬于禁止設立時,可以通過平臺向相關許可、監管部門發起經營場所甄別請求。
截至6月6日,廈門商事登記機關共發出經營場所甄別信息236條,涉及5個監管部門,其中甄別為禁設區域不能備案經營場所的有111條。另外,對3家商事主體的不合法場所取消備案。
這一模式的建立,對全國范圍內的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的推廣具有借鑒意義,巧妙地解決了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不符合城市定位的行業的可控性問題。
廈門市工商局提供的材料顯示,《廈門市經營場所禁設區域目錄》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目錄,市政府可根據不同發展時期的不同要求,及時進行清理和公布。
負面清單的公布也防止了投資者對一些不符合地域發展規劃行業的盲目投資。在整體準入環境日益寬松的大趨勢下,市場主體的快速增長不會過多增加城市綜合管理的成本。
新增企業數同比增80%/
商事登記改革不可避免地引發新注冊商事主體數量的增多。
前不久,部分省區市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實施座談會在重慶市召開,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劉玉亭表示,自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3月1日實施以來至5月底,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92.88萬戶,同比增長74.47%,新增注冊資本(金)4.8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截至6月6日,廈門市工商局新登記各類商事主體29904戶,其中企業14854戶 (內資14622戶;外資232戶);個體工商戶15050戶。與2013年同期相比,新設量同比增長81.48%。
廈門市工商局總會計師吳惠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整個一季度,廈門新增企業數量的同比增幅為106%,到了4月底的時候,同比增幅為102%,而目前廈門新增企業數量的同比增幅為80%。具體來看這些增量,跟改革中的一些具體措施還有關系,例如,在新增的商事主體中,47.92%的比例是私人企業,個體工商戶占比50.51%,新設內資公司中,98%選擇 “零首付”出資設立,91.65%資金規模低于500萬元,75.11%低于100萬元。
作為一個自主創業者,私人定制旅游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史訓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放低了創業門檻,盤活了運作資金。
“改革前,我們開公司,注冊資本首期最少要到資20%,其他資金必須在2年內全部到位。而現在,不對注冊資本額和首期到資做限制,我們可以根據企業自身情況自主決定到資時間。”史訓洋說。
吳惠芬表示,從當前的數據來分析,第三產業成為投資的首選,占比高達81.92%,其中批發零售比較受歡迎,“整體來看,我們受益最大的就是服務業,從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的角度講,商事改革作用明顯。”
如果按照2013年廈門社會就業人數與新設主體量比來推算,上半年的改革將至少帶動廈門市社會就業人數增加13.8萬人,是去年全年新增就業的76.8%,達到了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效果。
改革后續監管壓力加碼/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盡管廈門改革已經實行半年,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廈門市副市長張燦民認為,廈門市改革總的來講并沒有出現大起大落,溫和的放量符合市場經濟,不過改革之路還很長,很多問題沒有暴露出來,需要一步三回頭,不斷檢討、反省。
根據廈門市工商局提供的材料,在廈門進行商事制度改革后,后續監管壓力較大。
記者了解到,由于少數政府部門還存在改革之前的慣性思維,“誰審批、誰監管”落實不夠到位,部門間協調機制不夠順暢。
目前我國缺乏統一的《商事登記法》,實務大多依靠工商總局頒發的規章,很多操作細節靠各地工商部門具體把握,導致標準不一、操作不易。
“每三個月回頭看,查找差距,不斷提升完善。”廈門市副市長張燦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事中、事后的監管,要專門探索,真正營造一個跟國際化接軌的機制,要做好規章制度的保障。
由于部分商事主體辦理營業執照后,“搶跑”經營涉及后置行政許可的事項,給后續監管帶來壓力。
針對此現象,廈門市工商部門表示,應該加強頂層設計,強化后續監管。
廈門工商部門建議,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盡快修訂工商總局 《企業經營范圍登記管理規定》,促進商事登記簡化。建議其第12條修訂為 “分公司可以經營總公司經營范圍中許可經營項目,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另有規定的除外”,真正實現企業“法無禁止即可為”,同時避免工商機關的越權。及時對《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行業類別劃分和行業特點表述進行更新或微調,或作出更為明確的解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