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2 00:30:5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湖南
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湖南
去年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 《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金十條”),其中包括整合金融資源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加大對“三農”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以及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等重要內容。
在“金十條”下發一周年之際,《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湖南調研采訪發現,目前湖南銀監局正在緊鑼密鼓推進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建設。其中,湖南瀏陽市的農民通過評級信用在當地農村商業銀行可以實現10萬元以下的信用貸款隨借隨還。
湖南銀監局局長李賽輝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何引導金融支持縣域特別是不發達縣域經濟?就得發展扎根于當地的小型金融法人機構。從現實情況看,這些機構也的確在當地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搭建農戶信用體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湖南瀏陽農村商業銀行大瑤鎮支行注意到,該支行的小額農貸專柜圍滿了前來貸款的農戶,據辦理業務的工作人員介紹,村民持有戶口本、身份證和農戶貸款證就可以在柜臺申請貸款,兩三天內就能拿到資金。而該行能為農戶推出便利的小額農戶授信貸款,正是因為已搭建了農戶信用體系。
據瀏陽農商行董事長羅成林介紹,小額農戶授信與信用村、信用證的評定相掛鉤,目前該行有615個從業人員,只有183個貸款經理,每個客戶經理管理貸款戶數平均超過400戶,在鄉里多的達1700戶,能夠這樣與完善的信用評級機制密不可分。
記者了解到,瀏陽農商行建立了由政府主導、銀行聯動、村組推動、農戶參與的“地毯式”小額農貸授信機制。目前瀏陽市共采集農戶信息29.13萬戶,評級授信近23.91萬戶,發放貸款證或卡21.05萬本,憑證放貸51912戶,累計金額35.27億元。
除監管部門以及金融機構推動外,地方政府的協助也提高了當地信用體系建設的效率。瀏陽金融辦主任劉毅敏介紹,瀏陽市政府突出農村和小微信用體系建設,從1999年開始,以清理整頓農村基金會為契機,對借款不還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其中公務員借款不還款要停職或者通過扣除工資來還款。
通過十幾年信用環境的創建,評選了142個信用村,再對信用村進行評級。同時,將信用環境建設納入市級對鄉鎮硬性考核目標;并且,對評為信用鄉鎮、村都給予一定的經濟獎勵。此外,該地還成立了不良信息共享平臺以及林權登記平臺,為用戶提供確權、發證、抵押、評估等一條龍服務。
“一個村子貸款收不回,該村就會形成不良率,如果到期收回率低于85%就取消該村的評級授信,取消對該農村的信貸投放;并且,評定信用村有五個星,每個星有5%的利率優惠,如果評定為信用村,第二年申請到兩個星就降到145%(按照人民銀行的基準利率,最高上浮150%),依次遞減,最低可以降低到125%。”羅成林介紹說。
在羅成林看來,任何一種貸款形式,其降低風險最主要保證仍然是農戶的誠信度,因為即使抵押貸款出現風險,受抵押房屋在當地處置也有一定難度。
將推進農合機構改革重組
李賽輝介紹,近期湖南銀監局聯合省聯社制定農合機構產權制度改革規劃,計劃在2~3年時間的里,基本完成轄內農合機構的改革重組工作。同時,圍繞提高農村金融競爭性和充分性,加快發展培育村鎮銀行,大力推廣“一縣兩行”(即一個縣城一家農商行,一家村鎮銀行)。目前湖南已開業農商行28家,村鎮銀行29家。其中湖南宜章縣 “一縣兩行”推進較早。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末,宜章農商行貸款余額達22.7億元;宜章長行村鎮銀行貸款余額為3.87億元,兩行兩年合計增加貸款10.84億元,占同期全縣貸款增加額的72.4%。宜章縣域存貸比為38.1%,而宜章農商行和長行村鎮銀行存貸比分別為61.7%和58.3%,高出23.6個百分點和20.2個百分點,說明兩行在當地對金融實體的支持力度較大。
據宜章縣縣長王建球介紹,上述兩行2013年納稅金額占全縣金融稅收的80%以上,占全縣地方稅收總額的4.9%以上,而且上述兩家銀行的主要存款都是用于當地放貸,地方法人機構在支持縣域經濟方面的主力軍作用可見一斑。
在上述金融機制支持下,宜章縣地方特色產業也得到了發展,提升了品牌。例如宜章農商行重點支持該縣有競爭力的78家煙花爆竹生產企業進行設計改造,目前煙花爆竹產業已成為宜章縣難度地區老百姓的增收致富產業,78家鞭炮企業解決當地勞動就業近3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據王建球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因為農業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太強,涉農貸款不應受規模限制;同時,由于地方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在稅收上也希望能夠給予一定的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是總量和結構的問題,不否認總量控制的意義,而且貸款規模過大對整個經濟影響不好,在總量控制過程中,必須要注意結構優化,將資金調到應該調的地方去,不能讓小企業獲得資金更難。此外,調控的透明度也需進一步提高。
《《《
相關新聞
河南部分村鎮銀行資金尋出口籌劃網點再下沉
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河南
在農業大省河南,自去年“金十條”下發后,河南省銀監局及相關監管部門也在加緊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相關工作。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除了通過銀行貸款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外,河南省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已發行了百億規模的小微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而個別村鎮銀行卻在尋找貸款資金的出口,為此將采取下沉網點的舉措。
已審批小微專項債100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研發現,河南銀監局主要通過優化信貸結構、推薦銀行業務創新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落到實處。
目前鄭州銀行已成功發行了50億元小微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券;洛陽銀行50億元小微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已完成批復;同時,鄭州銀行還預計將發行50億元三農專項金融債。
鄭州銀行相關人士介紹,去年發行的50億小微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共支持了3000戶小微企業,該資金募集成本與銀行間市場募集成本相比略低,但比銀行存款利率略高。發金融債需要一定的資格,專項的金融債有長期的資金來源,而且波動較小,在資金安排上更有計劃性,可以支持了小微企業,同時還有一些利潤。
另外,村鎮銀行在當地贏得老百姓認同,并迅速帶動了存款規模的大幅增長,但同時,個別村鎮銀行的貸款去處卻成了行長的難題。
中牟鄭銀村鎮銀行由鄭州銀行聯合中牟縣域民營企業和48名個人股東發起設立,2009年正式掛牌。到目前為止,其存款余額超過54.75億元,貸款余額僅為27.01億元,資產總額近60億元。該行行長李貴福向記者介紹,村鎮銀行就應該在村鎮服務,如果不在本地走出去就會失敗。現在該行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金出口問題。
河南銀監局相關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村鎮銀行用于小微企業和農戶貸款要大于70%,資金不能出本縣域、不能用于購買理財、信托產品,只能存于當地的同業機構,主要還是為了強化村鎮銀行支農,支小的市場定位。
李貴福告訴記者,該村鎮銀行也到轉型期,網點要下沉到鄉村,每個鄉鎮都會社區化,每個社區都要有網點。現在是存款多、貸款少,存貸不合理。因為經營時間短,客戶經理年輕化,對貸款的風險度把握還不是很到位,網點如果一旦下沉,資金需求量就會很大,而農民經營、種植都在升級。
產業鏈給銀行帶來機遇
河南伊賽集團位于博愛縣,目前是集養殖、飼料加工、屠宰、牛肉加工等一體化的集團公司,《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他們將基地牛棚租給農戶,幫助農民從全國其他地方買入小牛,當農戶將牛養大再回收,并簽訂價格協議。在這過程中,伊賽集團為農戶做信用擔保,每個農戶每年可貸款120萬元,這使農戶每年的收入從幾萬元提高到10萬元以上。
上述貸款模式是焦作商業銀行修武支行創新的模式,據了解,由于牛價今年穩中有漲,現在當地其他銀行也在效仿發展這種類產業鏈貸款模式。
在上述貸款過程中,銀行除了在養殖場可以觀察到農戶養殖情況外,在銀行內部也可以通過視頻監控到養殖場的相關情況,保證了貸后管理的實時性。
此外,對于輕資產等科技創新性小微企業的發展,河南省知識產權局已與中國銀行等幾家銀行開展合作,通過一定的平臺幫助銀行做貸后處理。
記者在調研中還發現,河南省同樣在大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郵儲銀行河南分行與該地方政府、監管部門聯手,持續開展“信用村”“信用市場”和“信用戶”等評定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計評定新用戶20多萬戶、信用村32000多個。
李貴福表示,小微企業最多看3年,中型企業看5年,國有大型企業看8年,縣域小微企業看當年經營情況就行,如果在貸款過程中發現企業出現問題,就會快速撤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