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2 01:10:4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鄭步春
每經記者 鄭步春
繼本周一縮量上漲后,周二A股明顯調整。截至收盤,上證綜指跌0.72%至2339.66點,深證綜指跌0.76%至1330.77點,兩市的成交略有放大。
每月一次的新股申購可能增加了市場套現意愿,不過此類套現行為未必出自本意,有些投資者只是單純地拋售股票來籌集用于新股申購的資金,不見得就是看空后市。
當然那些跌幅超7%的個股則屬于主動性拋盤,或可稱為 “主力出逃”。昨有主力出逃嫌疑的個股已有不少,包括前期的漲幅過大的部分航天軍工、地產、醫藥品種。
昨上午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7.3%,增速創五年半來新低。數據貌似不佳,但其實符合廣泛預期,甚至比部分悲觀者的預期要稍好些。總的來看,三季度數據整體情況應優于多數機構的預期。
經濟指標對股市影響卻比較錯綜,一方面工業產值回升有利于具體的工業類上市公司,另一方面整體稍稍有利的數據卻降低了管理層推出寬松政策的機會,這也導致昨地產股走勢不太好。
預計本周內股市仍可能承壓,但一般不會失速下跌,上周五的低點應能撐住。前幾周大盤雖然走勢不錯,但以兩桶油為首的許多權重股卻處于相對低位,這就使得股指大幅殺跌的難度加大。
此外,新股申購所帶來的拋盤是“容易看得懂的”,這通常不具有太大殺傷力。最近幾個月每當新股發行期間,大盤總有一次震蕩,而其間勇于購入股票者大多能夠盈利。目前暫時沒有什么特別因素能使這個模式發生改變。
近期國際油價、農產品等大宗商品跌價,這對物價有顯著制約作用,從而使得各國進一步加大刺激政策的限制減少,這應該也包括我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