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2 01:08:1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雯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雯 發自北京
奶牛養殖業在2014年走出了一條下滑的“悲傷曲線”,奶農的無奈倒奶、殺牛舉動在年尾愈演愈烈。
實際上,在奶農苦苦支撐的2014年,卻是多家乳業巨頭的風光之年。這一年里,他們先后宣布要進軍海外、投資海外牧場、尋求海外奶源。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1~11月,我國奶粉進口達到100.2萬噸,同比增長34.8%。
洋奶粉步步緊逼,奶農生存空間加速壓縮。資料顯示,2014年12月,國際原奶收購均價為2~2.3元/公斤,而國內散養戶奶農賣奶均價為2.5元/公斤,甚至最低達到每公斤1.5元,而散養戶每公斤原奶生產成本卻接近3元。
“救奶”到底怎么救,行政命令之外,還存在哪些更具可持續性的辦法?《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就此專訪了上海牛奶集團副總經理唐新仁。
到了奶農生死攸關時刻
NBD:奶業現在出現了哪些問題,原因何在?
唐新仁:要知道,牛奶不同于蔬菜、水果、糧食等農產品,作為蛋白質極為豐富的產品,其菌落數、微生物等要求極為嚴格,為達標,生鮮乳在擠出后需要全程2℃~6℃冷藏,巴氏奶的話24小時內就要完成擠出、運輸到生產的環節,同時乳牛每天都需要擠奶。因此,一旦發生加工廠拒收,散養戶奶農可以說是處于絕對的弱勢。
造成倒奶、殺牛的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散養戶奶農對市場波動沒有強大的防御意識與應對能力,風險發生時只能一次次地被動應對;其次,在產業體系建設中政策引導缺位,多數時候是在市場波動已形成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這樣只有短期效應,對產業體系建設不利;第三,隨著對海外乳制品、大包粉市場的進一步放開,奶業受到沖擊。
與國外乳業的奶農發起、持股牛奶加工廠不同,國內乳業處于“?!?、“奶”分離的狀態。養牛的與制奶的分處不同的利益群體,彼此間不是利益共同體,反而是“你多賺我就少賺”的利益對立關系。
國內的奶農已遭受了多年的折磨,而這種情況還在加劇,倒奶、殺牛是最無可奈何的“爆點”,可以說,現在已到了奶農生死攸關的時刻。
建立融合的產業體系
NBD:如果說奶農已到了要選擇“存亡”的十字路口,在養殖成本攀升難下、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大背景下,既然進口奶粉更便宜、更安全,那么奶農的堅守還有沒有意義?價格波動之下,除了像上海市采取的生鮮乳價格協商機制外,還有沒有其他選擇?
唐新仁:實際上,在國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大勢下,為整治畜牧業污染、不與農業爭地,適度進口奶粉是一個好的策略。
上海的生鮮乳價格協商機制已施行了7年,無論原奶價格高企或暴跌,都通過奶農代表與企業對話的方式,達到利潤與社會責任的平衡。但我認為,在“?!?、“奶”分離的態勢下,需要政府政策引導,以建立一個有效的“?!薄ⅰ澳獭比诤系漠a業體系,讓企業與生產者形成緊密的經濟利益共同體,方式可以是互相持股、建立深度的契約關系。
對奶農來說,可以通過建立合作社等經營組織,提升散養戶的組織性,提高其社會經營地位、自我發展能力和對話談判的話語權;對企業而言,可以自建、收購、參股奶牛養殖場,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
我國對牛奶有消費誤區
NBD:進口奶粉多數被還原制成常溫奶,生鮮乳多是制作巴氏奶,而現在市面上幾乎是常溫奶的天下,這是否說明中國乳業消費的格局也是倒奶、殺牛的促發因素?
唐新仁:在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巴氏奶是消費常態;而我國現在對牛奶存在消費誤區,即多數消費者并不清楚不同品種牛奶的營養價值,某些常溫奶產品的推廣和宣介,更是存在誤導消費者的嫌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