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2 01:00:1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廣州、深圳
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廣州、深圳
目前,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作為我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省份的廣東,其銀行業也在發生重要變化,與此同時,這種變化也為銀行業的轉型發展提出了要求。
《每日經濟新聞》近日在廣東調研獲得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廣東銀行業總資產達17.53萬億元,同比增長10.9%;各項存款余額12.79萬億元,同比增長6.9%;各項貸款余額8.49萬億元,同比增長12.24%。
而從全國數據來看,截至2014年末,全國銀行業總資產168.2萬億元,同比增長13.6%;各項存款余額117.4萬億元,增長9.6%;各項貸款余額86.8萬億元,增長13.3%。
與全國數據相比,廣東地區的存貸款增速稍慢一些。廣東銀監局副局長任慶華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廣東地區的銀行業步入到一個新常態,網點擴展、高資本消耗等傳統發展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
任慶華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就發展增速來看,廣東地區經濟外向型程度比較高,銀行業務規模與外貿變化相關度也較大,(廣東銀行業相關數據)增速的回穩一方面是因為自身總量大,另一方面也恰恰表明,廣東銀行業的自身改革絕對不能脫離外部經濟的轉型發展。
廣東地區多位傳統商業銀行人士認為,傳統銀行在轉型過程中不能忽視網點優勢,但是也要結合互聯網技術,主動觸網,通過線上結合線下網點,朝O2O模式轉型。
產品開發開始運用互聯網思維/
在互聯網金融概念問世之前,互聯網對銀行來說,更多是一個推動產品銷售的渠道。此后,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傳統銀行在開發產品過程中,也逐漸引入了互聯網的思維。
此前,招商銀行推出的“閃電貸”就是其中一例,其特點是“客戶不需要提交任何資料,只要符合申請資格,就可以在招行手機銀行客戶端直接操作,60秒資金就可以到賬。”
招行有關人士表示,互聯網跟銀行結合其實是水到渠成,之所以推出上述產品,主要是對客戶的大量行為進行數據分析,主動向客戶通過移動渠道授信。“互聯網金融更多強調互聯網融合和創新,并滲透到整個業務,不是單一傳統業務線上的改變,招行的產品開發很快,云按揭,閃電貸等都體現出一種互聯網精神,內在的邏輯是脫離傳統的網點渠道、風控流程,不需要到線下做調查。”
在介入互聯網思維技術的同時,O2O也已成為多家銀行未來的發展模式。
其中,平安銀行就借助互聯網技術來推進O2O服務,“傳統銀行有大量的實體,不能脫離實體變成無水之源。目前,企業通過對公微信銀行每天可以查詢行情信息、余額。”平安銀行網絡金融事業部副總裁梁超杰表示。
廣發銀行首席信貸官林亞臣認為,未來,主流還是傳統銀行嫁接科技即O2O模式。“廣發銀行2013年4月份推出了生意人卡,這個卡沒有科技創新是不可能的。通過流程改造、審批速度、風險控制等環節,可以推測出背后的科技創新力量是非常大的。”
據了解,無論是將互聯網作為一個渠道,還是將該思維嵌入到產品的研發上,大數據都成為當下銀行轉型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招行相關人士表示,銀行不能排斥利用外部數據,同時銀行內部征信體系的建立過去被忽視了,大數據一般講外部的比較多,例如工商、稅務、海關等信息,事實上銀行內部的數據寶庫挖掘還不夠。比如銀行客戶的交易信息,可以勾勒出客戶完整的評價體系,結合外部信息、第三方專業信息,基本可以做出完整評價。
上述招行相關人士認為,所謂互聯網金融的突破是具備條件的,現在的問題是,外部征信離不開內部征信,不可能憑借外部的信用報告就對客戶做出完整的評價,銀行目前做得并不好,銀行其實應該拿一個征信牌照。
從調研情況來看,廣東地區銀行業都在積極擁抱互聯網。目前,一些銀行的網銀替代率已經超過了90%。
就地域來看,廣東地區銀行業對市場的感應較為靈敏,同時監管寬容度也高一些。
深圳銀監局副局長陳飛鴻表示,深圳銀監局成立了一個金融創新委員會,確定了“推動良好創新、提升銀行核心競爭力、促進金融穩定和金融創新共同發展”的創新目標,以及“鼓勵創新、適當容錯、堅守底線、聯動監管”的創新監管原則;移動互聯時代對傳統銀行既是挑戰也是改革創新的契機,深圳鼓勵有真實需求、風險可控、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物理網點向智能、小型化轉型/
很顯然,一方面,銀行需要借助互聯網技術進行線上布局;另一方面,大量的線下網點也需要進一步轉型,提升資源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建行、平安、民生等多家銀行在深圳成立了智慧銀行、旗艦店、智能銀行,與傳統銀行網點相比,智能型網點更注重客戶體驗,對業務流程也進行再造。具體來說,客戶可在網點自助了解銀行產品、辦理業務,同時,在流程方面也由人工向智能方向發展,鋪設了智能設備、VTM(遠程視頻柜員機)等。
建行產品創新與管理部副總經理顏培杰介紹,銀行現在靠網點鋪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傳統銀行也要保持傳統銀行的優勢,該行推出的智慧銀行,就是產品創新轉移的陣地,一個展示平臺,通過大數據實現了O2O的設計理念。
平安銀行旗艦店項目負責人張平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平安已經有五家旗艦店,目前,深圳、上海、廣州三家旗艦店開業,北京和成都的旗艦店將在5月開業。“銀行有一個‘二八原則’,有錢的客戶不多,但通過這些客戶的口碑效應,可吸引更多的客戶。第一家選擇在深圳的主因,是當地人的接受度更高;另外,深圳的監管寬容度也高一些。”
張平方認為,未來傳統網點會向智能化、小型化、社區化發展,通過分散降低成本。
“傳統銀行網點的功能在削弱,如何轉變取決于這家銀行的發展戰略,作為一家大行,我行的傳統網點不一定收縮,還有可能擴張,但不會是全功能擴張,而是小網點布局,這是一個方向。目前,我行成立的的智慧銀行都是新成立網點。”顏培杰說。
據了解,與傳統銀行網點相比,智能型銀行網點由于設備具有高科技化特征,所以運營成本較高,與此同時,也可將柜臺員工進行縮減。
目前,除一些銀行利用VTM遠程開卡外,記者在民生銀行深圳地區前海支行注意到,該網點的AMIT(一種遠程開卡機器)也可以發卡簽約,而且成本僅在3萬元,而且該行的票聯通業務在深圳作為首家試點,之前支票在柜臺要收取一定的費用,而用機器不需要排隊,整個過程全自助、免費。
民生銀行深圳分行前海支行行長梅彥龍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主要是設備貴一點,現在70%的業務都已經網絡化,這是一種新的體驗,未來的網點都會向這個方向發展。“我們網點有的設備也是可以復制到全國的,未來物理網點會逐漸壓縮,成本集中在一家,做柜臺或者體驗業務就到柜臺,其他就在網上。”
林亞臣認為,傳統銀行網點肯定要轉型,根據客戶分群,把一些年輕的、簡單產品的客戶往線上轉;資產雄厚的、年齡大的客戶還是要在網點。
網點智能化可以提升客戶體驗,那么,網點轉型短期內能否盈利呢?
張平方表示,該行不會在每個城市都建旗艦店,只在一些大城市建設,以此吸引客戶,讓平安銀行有一個存在感,同時會把旗艦店的關鍵要素向傳統網點來改造。
“智慧銀行投入比傳統網點要高,隨著規模化推廣,相信成本會逐步下降,同時,也為國有傳統銀行未來網點發展方向探索一條路。目前,我行主要在一線城市布局,而且智能網點有兩個智能設備已向14000多家傳統網點推廣。”顏培杰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