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6 01:31:26
在全國紙媒微博實力榜TOP20中,每經官方微博位居第十,且位列財經類紙媒首位;而每經微信公眾號亦在紙媒微信實力榜TOP20中居第14位。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斯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斯 發自北京
移動互聯網時代,全國媒體移動傳播影響力誰家強?誰家發布的新聞用戶點贊最多?
昨日(2月5日),一項報告揭曉了答案。作為中國原創財經新聞源發地之一的《每日經濟新聞》,頻頻現身報告之中。在全國紙媒微博實力榜TOP20中,每經官方微博位居第十,且位列財經類紙媒首位;而每經微信公眾號亦在紙媒微信實力榜TOP20中居第14位。
上述榜單來源于2014新浪全媒體峰會上發布的《2014移動用戶行業分析報告》和《2014媒體行業發展趨勢報告》。這兩項報告由新浪網與清華大學新聞研究中心聯合出品。
全國都市報系最具影響力之一的《成都商報》,在上述微博實力榜中,位列報紙類第九。
評選過程公開公正
對于上述排行榜的評判標準,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導沈陽教授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整個評選過程都是公開公正的,一方面通過微博官方發布的影響力指標,三個原則:覆蓋率、傳播力和活躍度;另一方面是微信傳播指數WCI,WCI是指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文章的傳播度、覆蓋度及賬號的成熟度和影響力來反映微信整體熱度和公眾號的發展走勢,上述指標都是可以查到的。”
同時,沈陽表示,過去評選只是通過一個計算公式,這一次做了升級調整,在過去的4個月中,通過迭代和升級到WCI10.1完成了這次報告。
業界將2014年稱為移動互聯網元年,手機網民規模已首次超過PC端,使用率達83.4%。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崛起,新聞生產模式的變化導致傳播由線狀向環狀轉變。
移動互聯網帶來了傳媒格局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不斷更新迭代的互聯網產品技術及大數據營銷模式的沖擊,處于轉型期的傳統媒體,被推上了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風口浪尖。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劉德寰在關于媒體行業新格局中講到,2010至2014使用手機看新聞的比例由57.1%劇增至98.2%。移動互聯網崛起,改變了媒介生活形態趨勢。
面對重重變化,傳統媒體該如何生存?報告中給出四點建議,進行垂直化深耕,聚焦定制服務,介入電商業務;發揮政策優勢,大小平臺雙向拓展;“全媒體”搭建與差異化運營;新聞生產融入技術與數據。
沈陽認為,網民閱讀新聞以吸收碎片為主,再進行碎片化的傳播,碎片的傳播也決定了服務,對于全媒體來說需要服務更加及時和沖動,因此,媒體的內容和服務都有很大變化。
中國最大的財經新聞網絡源發地之一
“《每日經濟新聞》在財經媒體中的整體表現,通過數據分析是非常不錯的,可以說,每經目前在國內取得了巨大影響力。這說明使用了有效的方法,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以及對新媒體的體驗和感受把握精準。未來只有把上述幾點結合起來,才能繼續做得更好。”沈陽表示,目前新媒體發展非常迅速,要求媒體更加聚焦發展方向,每經可以做到從內容到數據,再到服務的閉環,具有一定的核心競爭力。
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每日經濟新聞》新浪微博粉絲突破1300萬人,成為財經媒體第一“大V”;官方微信公眾號訂閱用戶近60萬,平均每天閱讀量為22萬,在2014年12月騰訊官方評選的“2014年度微信優秀案例榜”媒體類榜單中位列第一;2014年6月,人民網發布的 《中國媒體移動傳播指數報告》顯示,每經位居“中國報紙移動傳播百強榜”的第四位,位列財經類報紙第一位。目前,每經網、每經微博、每經微信、每經APP,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財經新聞網絡源發地之一。
此外,《成都商報》在上述微博影響力排行榜中是西南地區唯一上榜媒體。沈陽認為,《成都商報》在西部地區表現優異,從目前的情況看,是接受新媒體思路比較快速的媒體,在移動轉型過程中發力比較充分,非常積極地與同行交流,注重用戶體驗,有大數據的思維,在新媒體方面是下了苦功的,為西部媒體標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