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2 01:07:50
◎張茉楠
目前,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雙降”的窗口似乎已被打開。2015年貨幣政策仍有進一步動用利率杠桿的可能性和空間。
一方面,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滯”的特征較為明顯。不論從GDP增速、CPI水平、投資規模、發用電量、外貿活躍度等實體經濟指標,或是貨幣供應量、社會融資量、利率水平等金融指標,還是PMI、消費者信心指數等先行指標來看,都顯示出“滯”的狀態。
另一方面,“縮”的趨勢幾乎已經確立。2013年以來,我國CPI漲幅持續不斷下降。2014年全年同比累計漲幅為1.99%,低于上年CPI漲幅2.62%。從趨勢上看,2014年5月以來,CPI漲幅持續下行,至2015年1月已回落至0.8%。扣除食品之后的CPI漲幅,在2014年12月和2015年1月更是下跌至0.83%和0.6%。
所以,“雙降”更主要是基于我國宏觀經濟下行、通貨總水平趨勢下降,而基礎貨幣和貨幣乘數增速雙雙回落的大背景下而展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充其量是“補缺口”、“抗滯縮”,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總量放松”。“縮”的方面還主要表現在債務緊縮引發的資產負債表壓力。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2年,我國非金融部門(居民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債務占GDP比率整體呈上升趨勢,債務總額由25.8萬億元上升至91.6萬億元,杠桿率由139.3%上升至176.3%。
當前,貨幣政策正在向定向調控轉型,進一步加強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配合,在重點發展產業領域要保障適度流動性,實施定向、定量、定期寬松。特別是須進一步采取創新融資工具,確保在“經濟滯縮”階段,貨幣流動性能夠合理歸位。
此外,從外部大環境看,隨著美國QE政策退出引發全球貨幣金融周期的新拐點到來,人民幣資產擴張的內外環境正發生趨勢性改變,可能將意味著我國已經進入一個“結構性偏緊”的常態化外部貨幣新環境。美元進入強勢周期,外匯流入將出現縮減甚至負增長,從而切斷我國基礎貨幣主要來源。因此,央行主要是盯住“流動性水平”而非“流動性總閘門”以提高貨幣政策的彈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此外,貨幣政策的目標主要是提高貨幣政策效率,優化央行資產負債表結構推進政策框架改進。在央行體系中,需要優化央行資產負債表結構推進政策框架改進。隨著國際收支趨于平衡,以及前些年受制于匯率和結售匯制度安排的被動投放——外匯占款壓力已經減輕。我國需要調整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和結構,調整國內資產規模和資產組合為實體提供流動性。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