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6-07 20:03:49
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信托全行業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為14.41萬億元,無論是同比增速,還是環比增速,信托資產規模的擴張均明顯放慢。在這一背景下,突破"缺乏流動性"這一整個信托業的軟肋成為當務之急,市場和信托投資者亟需一個高效、靈活、跨平臺的交易模式。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威
每經記者 張威
規模以萬億計存量金融產品流轉何時能夠實現?
6月7日,首屆金融產品流轉研討峰會在北京舉行,期間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金融產品發行平臺高搜易牽頭籌建的"金融產品流轉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掛牌成立。
多位參會業內人士認為,金融產品流轉研究院的成立有利于從行業領域推動其流轉速度,伴隨著金融資產提升的,是轉讓需求的規模化。目前存量金融產品流轉的機制還不完善,存量金融產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和效益。
以信托行業為例,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信托全行業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為14.41萬億元,無論是同比增速,還是環比增速,信托資產規模的擴張均明顯放慢。在這一背景下,突破"缺乏流動性"這一整個信托業的軟肋成為當務之急,市場和信托投資者亟需一個高效、靈活、跨平臺的交易模式。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孟強表示,信托是一種財產移轉及管理的設計,要推動信托登記制度,才能實現信托流轉。
流轉前提是要證券化
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互聯網金融市場整體規模超過10萬億元,預計2015年,國內的互聯網金融用戶將達到4.89億人,滲透率達到71.91%。隨著互聯網金融迅速向更多領域滲透,P2P、眾籌等模式不再是僅有的關注點,越來的越多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開始將目標瞄準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這其中就包括存量金融產品的流轉。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文學國教授表示,金融產品必須流轉起來,才能做大市場,"流轉研究院"未來將落腳于三大訴求:第一,在現實中遇到的問題能找到學術上的支持;第二,引領金融產品創新,并積極推廣;第三,通過平臺引起監管層的關注,最終得到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
金融產品流轉的難點在哪里?
文學國表示,金融產品的流轉,前提是要證券化,否則它是流不動的。互聯網金融確實提供了一個雙方交易的便利。投完以后,它總是要有一個兌現的期限,這個期限之內我們怎么把它轉出去?這是我們互聯網金融研究中遇到的很大的問題。
深圳錢包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CEO張凱表示,公司在做資產流轉的過程中感覺到目前需要解決的難點有兩個:第一個是關于資產定價的問題,因為資產定價的核心可能是風險定價,而目前在互聯網上進行資產流轉的話,風險定價的方式和方法還有待推敲;第二個是標準的問題,這個行業比較新,可能在監管和大眾的認知上一直缺乏一個行之有效的第三方標準。"我覺得在未來的發展上,我們還是要致力于去解決這兩個問題。"
冠群馳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CEO劉廣東則認為,現在關于流轉、產品設計等都不是太大的問題,現在金融產品流轉和資產證券化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法律問題。
信托登記制度需建立
以信托行業為例,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信托全行業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為14.41萬億元,較2014年1季度的11.73萬億元,年度同比增長22.85%;較2014年末的13.98萬億元,季度環比增長3.08%。
從數據上看,無論是同比增速,還是環比增速,信托資產規模的增速均明顯回落。新常態下,突破"缺乏流動性"這個信托業的軟肋成為當務之急。一邊是旺盛的信托流動性需求;一邊是低效率、長時間的受益權轉讓機制,市場和信托投資者亟需一個高效、靈活、跨平臺的交易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建立國內統一的信托交易平臺,被認為是提高信托產品流動性的關鍵一步。但是,目前以股權交易中心、信托公司自建等形式設立的流轉機制并沒有化解信托流轉尷尬。去年全國信托信息登記中心確認落戶上海自貿區,但是這個全國性的平臺將何時真正落地、何時能進行實質性操作仍不明確。
高搜易創始人兼CEO陳康透露,"流轉研究院"將成為未來民間信托流轉中心雛形。陳康認為,成立流轉研究院尋求學術支持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會將創新訴求傳達給監管層,逐步將民間信托流轉中心扶正,成為半官方的組織,將來也計劃聯合信托公司共同建設信息登記中心。
孟強表示,信托業存在快速發展、法律滯后等情況,有很多影響因素,大的制度是其從英美轉移過來,在債權還是物權兩分體系下很難找到自己的定位;另外,快速發展之后規模擴大,成熟之后推動立法、信托財產登記等。
文學國強調,存量金融成普惠互聯網金融新著力點。高搜易CEO陳康也認為,信托門檻高、期限長、流動性較弱的特點不符合惠金融的發展趨勢,"互聯網+信托",將是未來信托行業變革的重要的方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