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8 01:03:04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每經記者 胡健
7月27日,國家稅務總局召開新聞通報會,通報上半年稅務部門組織稅收收入、推進稅制改革等情況。
今年上半年,全國稅務部門共組織稅收收入5937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3%,與經濟增長基本協調。《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作為與經濟運行同步的參考指標,很多宏觀基本面的現象都在稅收數字中得到映射,比如房地產稅收在6月當月成功完成負正轉換,華麗實現V型反轉。
而結構調整也能在稅收數字中看出端倪。上半年,東部地區稅收增幅達9.2%,中西部地區增幅較低,分別下降0.2%和增長3.3%。稅務總局解釋說,這反映出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情況下,以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東部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效。
第三產業稅收增長顯著
國家稅務總局新聞發言人王陸進介紹說,上半年稅收收入增幅回升,尤其是三產稅收增速和比重持續明顯高于二產,表明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政策措施逐步取得成效。
最具典型意義的是房地產稅收。上半年,房地產業稅收下降6.2%,分月看,1月份增長2%,2、3月份分別下降13.8%和18.6%,4、5月份降幅連續收窄,6月份由負轉正,增長0.2%,大體呈V型走勢。特別是反映二手房成交情況的房屋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增長較快,二季度增幅達到54.9%。
根據鏈家地產市場研究中心統計,2015年上半年北京市二手住宅網簽量為84809套,較去年同期上升92%。價格方面,上半年北京市二手住宅成交均價為34985元/平方米,同比去年上半年下降1.6%。
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李巧玲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半年市場的繁榮主要依賴于陸續出臺的各項寬松政策。去年“9·30”政策出臺后,北京二手住宅市場即進入回暖軌道。
“到今年二季度,成交企穩的二手住宅均價開始有小幅上升趨勢,且開始放量,成交量也較上個季度上升了62.4%。”李巧玲表示,這期間幾乎每月都有貨幣金融政策或房產稅費政策的調整,這些政策調整的目的明確,一步步地將潛在的購房需求釋放出來,促進了市場繁榮,同時也進一步改善了人們對未來市場的預期。
營改增年內繼續擴圍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稅收情況可以反映出經濟運行現實狀態,也能折射改革進度與功效。
據國稅總局的數據,上半年,“營改增”共減稅1102億元,其中試點納稅人直接減稅600億元,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因增加抵扣減稅502億元。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于改革而導致的地方財政減少稅收,這應該看作是原來的產業鏈不合理稅收導致企業的多繳稅部分,從這個角度來看,財政沒有損失。等到“營改增”真正推廣后,隨著相關行業競爭優勢上升,地方財政收入不會減少很多,而且“營改增”可帶動試點地區的服務業發展,這從中長期來看利大于弊。
至于即將推行“營改增”的剩余行業,尤其是房地產、建筑和金融行業,一個現實問題在于如何使企業能在改革后避免承擔過高的額外稅負。此前,普華永道對全國近20家大中型房地產企業進行調查時發現,多數受訪企業均對稅負上升表示出擔憂。
王陸進昨日明確表示,按照改革計劃,今年要完成生活服務業、建筑業和不動產、金融保險業等行業“營改增”,涉及近1000萬戶納稅人。
胡怡建對此認為,如果“三稅聯動”,改革阻力會變小。“這三個行業其實是有聯動性的。建筑業納入進去,可以解決進項抵扣如材料、設備的問題,但不能解決銷項抵扣問題。建筑業是為不動產提供建筑施工的,那么不動產也必須納入抵扣范圍,但是不動產的進項問題解決不了,涉及的土地、銀行貸款利息抵扣不充分,那么就要把金融業也納入進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