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8-25 20:32:01
除了已經取得公募股權眾籌試點資格的阿里巴巴、京東和平安之外,全國多個股權眾籌平臺經歷了更名、修改業務模式、調整人員等來適應新的行業政策。在國家沒有出臺任何細則之前,大多數平臺仍不敢有太大動作。
每經記者 黃麗
剛剛過去的7月和快要結束的8月,對于全國多個股權眾籌平臺來說,都是忐忑無比的日子。
7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對股權眾籌定義之后,8月初股權眾籌平臺又先后經歷了證監會的嚴查摸底,以及證券業協會對私募股權眾籌的重新命名。
中國證券業協會8月10日還發文稱,根據中國證監會《關于對通過互聯網開展股權融資活動的機構進行專項檢查的通知》精神,將"私募股權眾籌"修改為"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而根據新規定,此前號稱"股權眾籌"平臺的,大部分都屬于"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
也就是說,除了已經取得公募股權眾籌試點資格的阿里巴巴、京東和平安之外,全國多個股權眾籌平臺經歷了更名、修改業務模式、調整人員等來適應新的行業政策。在國家沒有出臺任何細則之前,大多數平臺仍不敢有太大動作。
事實上,股權眾籌作為一種創新金融模式,進入2015年之后,股權眾籌平臺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據盈燦咨詢發布的7月眾籌行業報告顯示,截止2015年7月底,全國共有正常運營眾籌平臺224家。其中股權眾籌平臺(包括股權眾籌平臺以及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最多,共計107家。這一數據仍在呈增長之勢。
業內人士均揣測認為,未來公募股權眾籌平臺是由國務院發放牌照,具有較高的門檻,而私募股權眾籌(即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采取備案制可能性較大。
正是因為股權眾籌以及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的相關細則并未出臺,大多從事股權眾籌的平臺表示還不能完全"放開手腳"干。國內私募股權眾籌平臺眾創星球聯合創始人蘇陽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公司平臺并不敢走得太激進," 我們希望在規則出來之后,給我們一個明確的身份,能告訴我們怎么操作是合規的,這不僅是對投資者的一種保護,也是對被投資者的一種保護,所以現在都急切地希望細則出來。"
實際上,與眾創星球有著同樣共識的平臺還很多。國家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之后,進入2015年,國內股權眾籌從萌芽期走入了爆發期。而如今,這些曾經歷過"改名潮"或改變公司業務模式的平臺而言,更是在翹首等待著國家出臺政策細則,以便讓他業務能更加順利地開展。
蘇陽認為,"金融行業本身標準化程度非常強,規則越明晰,對于投資者和企業來說都是有好處的。股權眾籌沒有一個明確的政策,對于一些有融資意向的企業,本身還是有一些顧慮,畢竟是一個新興的事物。"
聯創永宣創投基金合伙人陳兆煒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互聯網金融或股權眾籌,從萌發發展中走出來,今年將是爆發的時間點,股權眾籌是未來投資領域的一個方向,作為PE,未來可能也要朝這個方向走,也希望相關細則能盡快落地。
不過亦有業內觀察人士認為,股權眾籌本身誕生時間并不久,目前留給監管層觀察的時間尚不足。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