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30 00:57:4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鄭步春
每經記者 鄭步春
本周二A股下跌,滬綜指挫2.02%至3038.14點。盤面看,周期類股、權重類股多低迷,小市值類個股也多數出現調整。配資清理及外盤低迷為A股下跌兩大誘因。
在配資方面,雖然待清配資僅余三成,但如今市場成交量很小,些許額外拋盤就會對大盤構成影響。在外盤方面,主要是通過心理層面影響A股情緒。另外,外盤對我國港股影響相對直接,這也波及A股中一些權重股。
前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在2008年,歐美大幅“去杠桿”。如今輪到了我們去杠桿了,全球卻無足夠大的市場來接替中國,于是危機再無騰挪余地,這便是整件事的前因后果。
近期一些“黑天鵝”五花八門,看似無厘頭,但實際上均緣于上述邏輯。以嘉能可公司危機為例,該公司之所以有危機,主因是大宗商品狂跌,而商品跌顯然與全球經濟放緩相關。
目前美國經濟貌似尚可,但這部分建立在中國等新興市場制造業回流的基礎上,屬于“拆東墻補西墻”,故對全球經濟總量并無多少貢獻。歐洲經濟靠一輪輪的QE蠻拉,現幾乎耗盡了可充作QE的抵押品,卻仍掙扎在通縮泥潭。
近期筆者數次警示外盤風波,除上述原因外,亦與一項簡單的統計事實相關:歷史上全球金融風波大多發生在10月。10月是許多國家新財年開臺(上一財年結束),因報表及結賬原因,該時段“龐氏債務”顯然最為脆弱。雖然投資者在戰略上應充分重視外盤,但戰術上卻可靈活些。就當前市場來說,筆者相信絕大多數機構投資者應清晰地記得2008年金融危機,而這有可能造成A股短線拋壓釋放過度。若事實果真如此,反而容易產生些短線機會。
操作方面,倉輕者目前不妨持有些反向思維,每當機構慌張或不再說大話時,便可試著接些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