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09 22:07:12
胡季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國內制藥企業受制于國家對藥品的審批過于細致,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在去年提出建議可以將部分安全有效非處方藥成分評審權力下放到區域評審機構之后,胡季強再次建議,國家應該下放藥品審批權限,切實推動供給側改革。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于垚峰
每經記者 于垚峰
2016年全國兩會正在舉行,供給側改革一直是代表們討論的最熱話題之一。全國人大代表、康恩貝 (600572,SH)董事長胡季強已參加了三次兩會,作為國內龍頭藥企掌門人,他的感慨頗深。
3月9日,胡季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國內制藥企業受制于國家對藥品的審批過于細致,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在去年提出建議可以將部分安全有效非處方藥成分評審權力下放到區域評審機構之后,胡季強再次建議,國家應該下放藥品審批權限,切實推動供給側改革。
談醫藥行業發展
胡季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春節期間,他在日本看到許多中國人到日本買一些日常用藥,包括感冒藥、眼藥水等。日本的產品琳瑯滿目,特別是在產品的設計和多樣化方面,確實遠遠超過了我們。
“我也買了一些回來,當然我買回來是當樣品用的,并不是為了消費的。”胡季強笑著說。
在胡季強看來,中國人熱衷海外購買藥品、馬桶蓋、奶粉等,說明我們現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當時,也說明中國市場巨大的空間。“中國人都跑去外國買這些東西,說明我們企業家沒有做好,沒有滿足中國已經產生的新的需求。這也為我們企業家創新轉型發展提供了方向、信號。”
胡季強認為,20年前,日本的家電產品充斥中國。現在除了極少數高端的家電產品,大眾化的家電都已經國產。中國的家電企業,比如說格力等,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最有實力的生產企業,說明中國在發展。胡季強表示,他相信,隨著企業家認識的提高,今后,企業家完全有能力去滿足需求結構的變化。
在提到政府的監管時,胡季強再一次以中國人去日本購買眼藥水、創可貼等日常用藥為例。他說,我們的創可貼很容易掉落,遇水也容易掉落,日本產品質量好。“中國企業并非不能做到,主要是由于眼藥水多個規格、換個包裝都要進行審批,手續麻煩,管得過多,導致需求不能及時滿足。”
談市場改革
3月6日,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來到浙江代表團,汪洋曾向胡季強問到,對藥品一致性評價怎么看?胡季強表示,他覺得這個舉措很好,對提高中國藥品的質量、保障人民用藥安全有效、提升我國醫藥產業競爭力都是好事。
“實際上,這也是結構改革需要的。我們有太多的批文,同樣的藥品,有上百家企業生產,質量參差不齊,但只有比較低的標準評判,批文浪費,產能放空,這就是一種低檔次的產能和供給。”胡季強表示。
藥品管理涉及很多部門,要配套考慮社保部門是不是給更高的支付標準,衛生部門是否要求招標時優先使用,價格部門是否真正放開藥品價格……其中,定價在藥品管理中非常敏感。
胡季強說,現在藥品定價說是自由的,但是有時又發文件說,不能隨便提價,導致企業不敢提價。那么有些生產量很少、市場需求很少的藥品,如果價格很低,誰愿意生產呢。如果是獨家藥品,可以談判,由價格部門來查是不是暴利,如果暴利肯定要查。“但事實上,我們現在產業的平均利潤率沒有達到發達國家一半的水平,發達國家好的藥品公司能夠達到15%~20%,我國藥企基本上在7%到10%之間。”
胡季強表示,藥是人命關天的問題,難道藥是越便宜越好?不可能的。不是企業家生產不出來,而是制度供給出了問題。如果企業的手腳被綁住了,當然沒辦法去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