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4-13 01:31:05
◎張敬偉
據媒體報道,面對全球央行的負利率浪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次作出了支持的表態。IMF稱,鼓勵全球央行引入負利率刺激經濟。分析人士認為,IMF首次表態鼓吹負利率有效,表明了歐美發達國家的一個態度,日后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負利率行列,同時大大降低美聯儲加息的可能性,負利率會成為全球貨幣政策的新常態。
負利率浪潮的說法有些言過其實。在實施負利率的國家集團中,有日本和歐元區兩大經濟體,負利率的政策力量的確不同尋常。
負利率的好處是,促使銀行里的資本和民間資本更多地流向市場,激活資本市場更大更強的活躍度,使實體經濟受益。當然,負利率能否激活更多的市場流動性,只是貨幣政策的邏輯趨勢,最終的市場回饋是復雜的。
從日本和歐洲兩大央行的負利率政策競賽看,預期效果有但并不明顯。因為負利率帶來的資本流動要在實體經濟發生正催化效應需要時間,但是最直觀的政策效果指標就是通脹率。日本和歐洲央行都設定了預期的通脹率,但兩大經濟體的負利率政策尚未實現這一目標。
相比日本和歐元區的負利率政策,也不是所有經濟體都這么激進。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去年底美聯儲首次加息后,美國經濟復蘇的勢頭依然穩健。盡管如此,美聯儲主席耶倫還是關切著全球其他經濟體的表現,在加息預期上秉承相對謹慎的立場。去年底預測的今年內4~5次加息,在3月份的美聯儲政策會議上被調低為2次。而3月份的加息預期也成了泡影。對此,美聯儲內部的鴿派和鷹派激烈爭論,但耶倫的立場顯然更加穩健。而且,美聯儲的大佬們也發出了美國貨幣政策不要為日本和歐洲央行的負利率所綁架的呼聲。
今年兩會為中國貨幣政策定了基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靈活其實就是要看國內外兩個市場的基本面。即如央行行長周小川所言,“對于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如果國際國內沒有大的經濟金融風波事件,會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沒有必要采用過度的貨幣政策刺激的辦法來實現目標。”
顯然,中國不僅不會加入負利率的陣營,而且要維持相對穩健的節奏。事實也是如此,雖然第一季度中國市場面臨著股市、匯市的動蕩以及樓市的異動,但是結構調整的改革在3月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股市、匯市企穩,雖然三、四線樓市的去庫存壓力依然,但一線樓市的虛熱也得到了有效抑制。
3月份的統計數據顯示,3月CPI同比上漲2.3%,環比下降0.4%;PPI環比上升0.5%,是2014年1月份以來的首次轉正。這意味著,2月份市場擔憂的通脹并未在3月份形成事實,不正常上漲的豬肉價格并未讓通脹時代再次來臨。相比生活通脹的溫和可控,3月PPI環比逾兩年來首度回正意味著工業效益反彈,中國經濟企穩。更要者,PPI指數也代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趨勢上漲,中國式吞吐放量對全球市場也是好消息。
可以說,中國貨幣政策年內維穩應是主調。更值得關注的是,中美兩國沒有加入貨幣貶值戰中,凸顯兩強雙核引擎穩定全球市場的作用。
獨立于歐元區之外的英國也沒有實施負利率政策。這個傳統的歐洲大國利率政策的選擇,基于其擁有獨立的貨幣英鎊,而且財政監管有力。中美英三國的貨幣政策和負利率陣營形成了鮮明對比。美國經濟復蘇已經是板上釘釘,新常態的中國經濟也正在企穩中,再加上英國,對于其他經濟體也具有參照作用。
IMF全球負利率政策論調也許基于兩個方面。一是美國和中國,其貨幣政策選擇都經歷過寬松階段,因而貨幣寬松政策似乎成為經濟企穩的標準答案。二是日本和歐洲的負利率政策起到了預期效果。
采取何種貨幣政策,各主權國家還是要結合本國實際而行。值得警惕的是,負利率政策如果真的全球化,怕是會形成多敗俱傷的貨幣戰。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