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24 23:59:05
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保險中介領域可能會跟保險機構的分布類似,僅余下數百家市場主體,做得不規范的中小中介機構均會慢慢出局。不過,市場的集中度仍會在一個正常的狀態下,不會出現壟斷或一家獨大的局面。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記者 袁園
從提高注冊資本金到實行注冊資本金托管,監管部門對于中介機構的準入門檻逐步提高,同時也在抬高了存量市場主體的經營標準。
在監管的強勢高壓下,保險中介市場的發展也受到了各方的關注。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專業保險中介內部將會出現結構性的調整和變化,這不僅會體現在數量方面,同時在專業性和公司治理方面也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
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保險中介領域可能會跟保險機構的分布類似,僅余下數百家市場主體,做得不規范的中小中介機構均會慢慢出局。不過,市場的集中度仍會在一個正常的狀態下,不會出現壟斷或一家獨大的局面。
中小中介自曝“舉步維艱”
雖然發展時間不長,但保險中介在保險市場上的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在完善產業鏈、優化資源配置和提升服務等方面。不過,隨著市場的擴容、經營主體的增多和業務發展的多元化,保險中介的問題也不斷暴露出來:編制虛假營銷人力、虛列業務及管理費等違規行為層出不窮,公司內部治理混亂等問題讓保險中介飽受市場詬病。
為此,2012年保監會暫停了部分保險中介機構行政許可工作,僅允許汽車企業、銀行、郵政、保險公司設立注冊資本金為人民幣5000萬元的保險專業代理公司、保險經紀公司。隨后,2013年5月,保監會再次下發文件,對《保險專業代理機構監管規定》、《保險經紀機構監管規定》作出修改,正式將設立保險專業代理公司、保險經紀公司的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提高為5000萬元。由此,保險專業代理公司、保險經紀公司的市場準入門檻正式提升至5000萬元。
近期,保監會在準入許可和主體管理方面再做文章,實行注冊資本金托管,引起了多方關注。“就專業中介內部而言,一定會出現結構性變化和調整。”中匯國際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趙進學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比如,中小機構可以通過兼并重組,“傍大款”、“上大船”一起出海。但大公司是否接受這些中小公司,還取決于這些中小公司是否真的具有收購價值和市場潛力,或至少有發展前景,否則大公司也不會整合他們。
實際上,不只是外界有此感受,身在其中的中小中介機構也早已感到危機。“中小中介的生存空間被擠壓,舉步維艱。”開心保CEO李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介紹,很多中小機構都意識到了危機。這是一個現狀,但也是趨勢,預計很多中小中介機構都會逐步出局,可能會從幾千家變成幾百家。
業內人士分析,行業的洗牌在所難免,小公司抱團取暖,合并成一家大的集團公司,或者并入一家大公司,這些做法都會使得中介公司的數量減少。
業內將進入存量整合期
事實上,從2012年監管開始收緊保險中介許可牌照開始,保險中介市場就進入了整合期,一些不具有競爭力的中介機構就已經開始退出。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532家,較2011年同比減少22家;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525家,較2012年再次減少7家;2014年,全國共有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546家,雖然在數量上有小幅增長,但也有很多機構退出市場。有媒體報道,2014年1~3月共有227家保險代理機構被注銷代理資格,4~11月共有1095家保險中介退出市場,而12月單月則有814家保險中介退出市場。
“現在很多保險公司都已經發起成立保險銷售公司,有著自己的保險銷售渠道。不管是陽光還是國華或者其他保險公司,很多都已經形成了‘產銷分離’的布局。”李杰對記者表示,現在保險中介的市場還有一些新的有實力公司進入或等待進入,這些都會加劇這個領域的市場洗牌。
趙進學認為,監管部門收緊準入條件和加強規范監管,對行業應該是正向的推動和促進。一方面,這會積極引導新申請的保險中介更加專注于市場拓展和專業能力建設;另一方面,也會倒逼已經拿到牌照的保險中介進行供給側改革和優化升級。這樣,就整體提升行業專業能力和價值。
業內認為,保險中介行業壟斷出現的可能性不大,但集中化卻不可避免的。“這個的數量絕對談不上壟斷,可能會像保險公司那樣,上百家是會有的。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應該還達不到這樣的集中度。”李杰進一步稱。
不可否認,集中化已不可避免。“肯定會進一步引發存量整合。僅從行業集中度來看,目前我國有上百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行業排前二三十名的機構業務量占到七八成,更說明有必要借機整合存量,轉型升級,提高整體質量和專業能力。”趙進學預計,未來幾年,行政許可與市場機制的此消彼此長、相互發力,一定能讓整個保險中介行業邁上新臺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