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頭條

          每經網首頁 > 頭條 > 正文

          A股上市公司已達2989家 如何投資才是贏家?

          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11 01:05:04

          如何在“變”中尋“機”?如果在萬千碎片中尋找出一條有用的線索?而更多鮮活的答案,或許將在11月24日~26日于成都召開的“2016第五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上進一步揭曉。

            在資本市場上,資金流動、杠桿變動、上市公司高管變動、上市公司數量增減——每一項都是備受關注的事件,每一項也無不和一個“變”字有關。那么,如何在“變”中尋“機”?如果在萬千碎片中尋找出一條有用的線索?這正是我們在本期報紙01版和02版所要為讀者解答的問題。而更多鮮活的答案,或許將在11月24日~26日于成都召開的“2016第五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上進一步揭曉。如欲參會并了解峰會日程安排,請您登陸頁面(鏈接:http://m.jxzk19.com/top_forum/new)進行注冊,于11月22日前提交注冊信息。聯系電話:028-86516389。

          股民流動

          2016投資者流動圖:個人投資者數量首超1億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既然稱為資本市場,資本的流動,永遠是最重要、最引人關注的要素之一。無論2006~2007年的大牛市、2015年上半年牛市,還是2015年6月的大跌,都與資本“到來-離開”的魅影相關。

          2016年對很多投資者而言,頗有“跌”后重生的僥幸感,此時如何看清資本流動路線圖呢?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6第五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定于11月24日~26日在成都舉行,這一盛會將為您深度展現資本流動路線圖。在這一盛會召開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一些基礎數據構成的簡要流動路線圖。

          2016投資者數量首超1億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5年12月28日當周,即去年最后一個交易周,投資者數量共9910.54萬戶(含A、B股賬戶,下同),其中自然人9882.15萬戶。

          而到了2016年1月18日當周,投資者總數首超1億戶,個人投資者也在1月25日首超1億戶。

          這無疑是A股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要知道,今年1月的情況是——短暫的熔斷機制實行引發指數多次下探,滬指于1月27日創下2638.30點的階段性新低。

          隨著股指在春節后企穩,投資者入市熱情繼續溫和發酵。到今年10月24日,投資者數量達到1.148億戶,其中,自然人投資者數量為1.145億戶。

          不過,相對于2015年6月大跌前的瘋狂,投資者交易熱情還是消退了不少。

          如2015年5月18日~22日當周,參與A股交易投資者數量達2916.14萬戶,隨后5月25日~29日當周為3470.75萬戶,6月1日~6月5日仍保持在3457.17萬戶。

          再看看目前的最新情況——自今年1月11日當周之后,每周參與A股交易的投資者數量都在2000萬戶之下,10月31日~11月4日,參與A股交易的投資者數量達1594.80萬戶。

          空倉者在等什么?

          實際上,在中登公司月報中,會有一些更為詳盡、有趣的數據。

          截至11月10日,中登公司最新一期月報是今年9月的。該份月報稱:“5153.35萬個投資者近一年內參與了二級市場交易,占期末投資者數的45.34%;未參與交易的投資者數6212.19萬個,占期末投資者數的54.66%。參與交易的投資者中,近八成期末持有證券;未參與交易的投資者中,過八成期末未持有任何證券……本月末持倉投資者數5047.38萬個,減少32.30 萬個,降幅為0.64%。持倉投資者數占期末投資者數的比重為44.41%,較上月下降1.03個百分點;空倉投資者占55.59%。”

          換言之,在滬指彼時運行在3000點附近的背景下,雖然登記開戶的人多了,但真正觀望的投資者仍然不少,半數以上空倉,許多投資者已一年時間沒有動作。

          另一個數據更有意思,那就是“月末投資者市值分布表”。

          9月“月末投資者市值分布表”顯示,目前A股的自然人投資者仍然以散戶為主。市值50萬以下的自然人賬戶合計占比高達93.88%,且以1~10萬為主力,市值在這一區間的投資者占比接近半數。500萬~1000萬市值的投資者不足10萬人,1000萬~1億元市值的投資者不足6萬人。市值在1億元以上的投資者更是“熊貓”:只有4362人。

          而機構投資者分布則相對平衡——市值1000萬以上的機構數量合計占比達到32.27%。光是市值1億元以上的機構就有9638戶,占比達13.68%。

          高管變動

          2016券商高管流動圖:新獲批機構成“香餑餑”

          ◎每經記者 賈麗娟

          在券商江湖中,高管變動無疑更具影響力,而在2016年,這種變動較之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要知道,有時候一位高管的變動,會意味著一個團隊核心人員的整體變動。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不少“大佬”的去向往往成謎。不過,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6第五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定于11月24日~26日在成都舉行,在這一盛會上,您將能夠看到券商高管的身影,了解券商高管的最新動向。

          “大佬”去向頗為神秘

          券商高管的變動在2015年下半年及2016年似乎出現了一波高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5年下半年以來,國海證券副總裁兼財務總監彭思奇、國泰君安副總裁顧頡、開源證券總經理王兆華以及東興證券副總經理高健等多位券商高層相繼離職。

          其中,國泰君安和東興證券均是2015年剛剛上市的券商,兩家券商均在上市前后處于高層人事變動期。

          東興證券的人事變動在上市尚未滿月就已開始。2015年2月26日,東興證券上市后僅19天,董事長陳江旭便因“年齡原因”閃電辭職;而公司另一位高管高健已在此前的2015年10月14日“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副總經理及兼任的一切職務,這距離公司上市僅8個月。

          而國泰君安從2014年就開始人事層面的劇烈動蕩,包括顧頡在內,一年多的時間里累計6名高管人員及公司骨干離職。2014年6月,原總裁陳耿因個人原因辭職;一個月后,資管首席執行官章飚、總經理助理黃文卿、量化投資部總經理李玉剛離職;2015年4月,為籌建證通公司,國泰君安董事長萬建華離職。

          而到了2016年,券商高管變動并未停息。1月,東北證券董事會通過議案,同意楊樹財辭去公司董事、董事長及相關職務,李福春接任公司董事長;2月,東方證券資管董事長王國斌遞交辭職申請;3月,國聯證券執行董事兼總裁雷建輝,因需要在個人事務上安排更多的時間,申請辭去公司執行董事、總裁、戰略委員會委員及其在公司的一切其他職務。

          證券行業的離職高管辭職的原因大多為“個人原因”,他們中一些人具體去向不為人知。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每個人的離職原因都是不一樣的,有些是跳槽或深造、有些是工作調動、有些可能是年齡原因,還有一部分是由于涉嫌違規被調查等。

          棄“老”投“新”成新選擇

          當然,也有一些券商高管去向明確,比如尋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平臺。特別是對于比較年輕的人群來說,一些“新鮮”的券商受到青睞。

          2016年“挖人”動作比較大的新券商是華菁證券(籌)。這家剛剛獲批的新券商,先是引進了王錦海擔任副總裁,分管資產管理部門。王錦海是原中信證券資管業務負責人,是中信資管業務高速發展的主要參與者、推動者和管理者。他推動了中信集合計劃產品、養老金業務、銀行委托業務、財富管理業務的大發展,管理資金規模從不到10億發展到12000億。

          很快,華菁證券(籌)又引入鄧浩擔任公司副總裁,分管固定收益業務。鄧浩此前擔任恒泰證券副總裁,分管ABS等創新金融業務,2015年率領團隊完成了19單總計239億企業ABS項目,名列市場第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從券商跳槽到券商的高管外,從基金跳槽到券商的高管也不在少數。比如光大保德信基金總經理陶耿因“個人原因”于2016年3月3日離職,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消息稱,其新東家為國泰君安證券資管;此前還有一位基金大佬投身券商資管,那就是原富國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經理饒剛,其在去年5月轉投東方證券資管,今年6月被任命為東方證券資管副總經理。

          杠桿異動

          2016杠桿變動圖:兩市融資余額已逾9228億元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提起2016年的資本流動,“杠桿”二字是繞不過去的。

          無論是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還是當年6月開始的大跌,以及時至今日不溫不火的“猴市”,杠桿資金身影時而清晰、時而模糊,但一直都在、從未消失。從融資融券數據的變化,投資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以中大戶為主的融資融券參與者的偏好。

          一年時間融資余額見底反彈

          2015年6月15日是滬指大跌的開始。隨后的6月18日滬深兩市融資余額見頂2.266萬億元,為2010年3月融資融券開閘以來最高峰。

          大跌造成短時間內融資余額快速下跌,但融資余額并非隨著股災第一波結束就見底。第一次去杠桿一直延續到2015年9月底,直到9100億元附近才見底。光是這一次就讓超過1.3萬億融資資金退出兩融平臺。

          2015年10月以后,融資余額有所回升,但元旦后熔斷機制讓投資者產生強烈的心理波動,融資者撤退潮再次來臨。2016年3月16日,融資余額跌至8267.85億元,其后處于小幅波動狀態。到5月30日又下層樓,創下8186.34億元新低。

          此后,兩市融資余額連續三個月上升,6月、7月和8月,融資凈買入金額分別達到239.11億元、128.36億元和359.86億元。9月融資者出現撤退跡象,當月融資資金凈流出310.50億元。但10月融資者卷土重來,盡管有國慶長假,融資凈買入仍然達到390.35億元。11月1日~9日,隨著滬指突破3140點前期高點,融資者熱情也重新被激發,區間融資凈買入達到151.03億元。截至9日收盤,兩市融資余額回到9228.03億元,超過了去年大跌后9月30日融資余額的第一輪低點。

          人均負債77萬元

          那么,現在到底還有多少投資者在兩融市場上博弈呢?證金公司數據顯示,11月9日,共有93家券商的8383家營業部開展了兩融業務。開戶融資融券的個人投資者一共423.6萬名,機構10075家。但是當天參與融資融券交易的投資者只有22.09萬名,收盤時有融資融券負債的投資者數量為120.28萬名。

          上述數據顯示,11月9日當天,參與融資融券交易的投資者占開立融資融券個人投資者總數的5%;有融資融券負債的交易者,只相當于開戶總數的28.39%。

          按照證金公司公布的數據,11月9日的融資融券余額為9267.8億元,這意味著融資融券持倉者人均負債依舊為77.05萬元。

          新股涌動

          A股年內迎183家新丁上市公司達2989家

          ◎每經記者 黃霞

          2015年11月6日,隨著IPO重啟,證監會宣布將對新股發行制度進行完善;2015年最后一個交易日,證監會宣布修訂的有關新股發行的4項規章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IPO新規以來,截至2016年11月10日,年內兩市共有183只新股上市。對于新股,市場打新熱情不減。

          2016年新股已逾180家

          2015年11月6日,隨著IPO重啟,證監會宣布將對新股發行制度進行完善,同時啟動了對《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和《關于首發及再融資、重大資產重組攤薄即期回報有關事項的指導意見》四項規章的修訂和完善。當天,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取消新股申購預先繳款制度,涉及交易所系統改造工作,證監會將結合交易所和中登公司進行系統技術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證監會宣布修訂的有關新股發行的4項規章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此前因市場異常波動而暫緩發行的28家公司繼續上市之路。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IPO新規以來,截至2016年11月10日,年內兩市共迎來了183只新股。其中,主板83家,中小板34家,創業板66家。

          從行業來看,183家新上市企業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制造業企業高達97家;道路運輸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貨幣金融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占到86家。

          兩市上市公司達2989家

          2016年1月6日,高科石化(002778,SZ)作為新規后首只新股,其中簽率僅為0.19%,顯示市場打新熱情依然高漲;到剛詢價結束的湘油泵,截至11月10日,目前兩市上市公司達2989家。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近3000家上市公司中的優秀代表將在今年11月24日~26日相聚成都,參加“2016第五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上市公司、公私募機構等資本市場參與各方將共聚一堂,掀起頭腦風暴。屆時,2016中國上市公司口碑榜也將揭曉,9大榜單135家優秀公司花落誰家?讓我們拭目以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IPO新規以來,網上投資者在進行新購申購時賬戶里可以沒有資金,只要有對應市值的股票就可參與打新,如果中簽搖號結果出來后宣布你已中簽,再足額繳款即可。新股發行不僅成為企業上市融資助力,也成就了很多股票投資者的造富神話。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情況下,打新股成功意味著超額收益。以高瀾股份(300499,SZ)為例,其中簽率低至萬分之二點三,一票難求,但上市后連拉12個“一”字漲停。

          不僅如此,上市半年以上的次新股也受到資金熱捧,不斷演繹批量漲停。滬指目前站在3100點之上,盤面熱點似乎仍顯不足。相反,次新股指數(880529)一路高歌,今年以來漲逾40%。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轉型謀求出路、更名者也不在少數。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變更股票名稱的公司已經達到229家之多,陽煤化工以更名13次位列“更名榜”之首。

          不過,繼9月30日上交所發布《上市公司變更證券簡稱業務指引》之后,11月4日深交所又發出《變更公司名稱備忘錄》,這意味著,A股市場全面對上市公司任性更名現象說“不”,上市公司以后再玩“名字變動”,就得慎重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在資本市場上,資金流動、杠桿變動、上市公司高管變動、上市公司數量增減——每一項都是備受關注的事件,每一項也無不和一個“變”字有關。那么,如何在“變”中尋“機”?如果在萬千碎片中尋找出一條有用的線索?這正是我們在本期報紙01版和02版所要為讀者解答的問題。而更多鮮活的答案,或許將在11月24日~26日于成都召開的“2016第五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上進一步揭曉。如欲參會并了解峰會日程安排,請您登陸頁面(鏈接:http://m.jxzk19.com/top_forum/new)進行注冊,于11月22日前提交注冊信息。聯系電話:028-86516389。 股民流動 2016投資者流動圖:個人投資者數量首超1億 ◎每經記者王硯丹 既然稱為資本市場,資本的流動,永遠是最重要、最引人關注的要素之一。無論2006~2007年的大牛市、2015年上半年牛市,還是2015年6月的大跌,都與資本“到來-離開”的魅影相關。 2016年對很多投資者而言,頗有“跌”后重生的僥幸感,此時如何看清資本流動路線圖呢?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6第五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定于11月24日~26日在成都舉行,這一盛會將為您深度展現資本流動路線圖。在這一盛會召開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一些基礎數據構成的簡要流動路線圖。 2016投資者數量首超1億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15年12月28日當周,即去年最后一個交易周,投資者數量共9910.54萬戶(含A、B股賬戶,下同),其中自然人9882.15萬戶。 而到了2016年1月18日當周,投資者總數首超1億戶,個人投資者也在1月25日首超1億戶。 這無疑是A股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要知道,今年1月的情況是——短暫的熔斷機制實行引發指數多次下探,滬指于1月27日創下2638.30點的階段性新低。 隨著股指在春節后企穩,投資者入市熱情繼續溫和發酵。到今年10月24日,投資者數量達到1.148億戶,其中,自然人投資者數量為1.145億戶。 不過,相對于2015年6月大跌前的瘋狂,投資者交易熱情還是消退了不少。 如2015年5月18日~22日當周,參與A股交易投資者數量達2916.14萬戶,隨后5月25日~29日當周為3470.75萬戶,6月1日~6月5日仍保持在3457.17萬戶。 再看看目前的最新情況——自今年1月11日當周之后,每周參與A股交易的投資者數量都在2000萬戶之下,10月31日~11月4日,參與A股交易的投資者數量達1594.80萬戶。 空倉者在等什么? 實際上,在中登公司月報中,會有一些更為詳盡、有趣的數據。 截至11月10日,中登公司最新一期月報是今年9月的。該份月報稱:“5153.35萬個投資者近一年內參與了二級市場交易,占期末投資者數的45.34%;未參與交易的投資者數6212.19萬個,占期末投資者數的54.66%。參與交易的投資者中,近八成期末持有證券;未參與交易的投資者中,過八成期末未持有任何證券……本月末持倉投資者數5047.38萬個,減少32.30萬個,降幅為0.64%。持倉投資者數占期末投資者數的比重為44.41%,較上月下降1.03個百分點;空倉投資者占55.59%。” 換言之,在滬指彼時運行在3000點附近的背景下,雖然登記開戶的人多了,但真正觀望的投資者仍然不少,半數以上空倉,許多投資者已一年時間沒有動作。 另一個數據更有意思,那就是“月末投資者市值分布表”。 9月“月末投資者市值分布表”顯示,目前A股的自然人投資者仍然以散戶為主。市值50萬以下的自然人賬戶合計占比高達93.88%,且以1~10萬為主力,市值在這一區間的投資者占比接近半數。500萬~1000萬市值的投資者不足10萬人,1000萬~1億元市值的投資者不足6萬人。市值在1億元以上的投資者更是“熊貓”:只有4362人。 而機構投資者分布則相對平衡——市值1000萬以上的機構數量合計占比達到32.27%。光是市值1億元以上的機構就有9638戶,占比達13.68%。 高管變動 2016券商高管流動圖:新獲批機構成“香餑餑” ◎每經記者賈麗娟 在券商江湖中,高管變動無疑更具影響力,而在2016年,這種變動較之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要知道,有時候一位高管的變動,會意味著一個團隊核心人員的整體變動。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不少“大佬”的去向往往成謎。不過,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6第五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定于11月24日~26日在成都舉行,在這一盛會上,您將能夠看到券商高管的身影,了解券商高管的最新動向。 “大佬”去向頗為神秘 券商高管的變動在2015年下半年及2016年似乎出現了一波高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5年下半年以來,國海證券副總裁兼財務總監彭思奇、國泰君安副總裁顧頡、開源證券總經理王兆華以及東興證券副總經理高健等多位券商高層相繼離職。 其中,國泰君安和東興證券均是2015年剛剛上市的券商,兩家券商均在上市前后處于高層人事變動期。 東興證券的人事變動在上市尚未滿月就已開始。2015年2月26日,東興證券上市后僅19天,董事長陳江旭便因“年齡原因”閃電辭職;而公司另一位高管高健已在此前的2015年10月14日“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副總經理及兼任的一切職務,這距離公司上市僅8個月。 而國泰君安從2014年就開始人事層面的劇烈動蕩,包括顧頡在內,一年多的時間里累計6名高管人員及公司骨干離職。2014年6月,原總裁陳耿因個人原因辭職;一個月后,資管首席執行官章飚、總經理助理黃文卿、量化投資部總經理李玉剛離職;2015年4月,為籌建證通公司,國泰君安董事長萬建華離職。 而到了2016年,券商高管變動并未停息。1月,東北證券董事會通過議案,同意楊樹財辭去公司董事、董事長及相關職務,李福春接任公司董事長;2月,東方證券資管董事長王國斌遞交辭職申請;3月,國聯證券執行董事兼總裁雷建輝,因需要在個人事務上安排更多的時間,申請辭去公司執行董事、總裁、戰略委員會委員及其在公司的一切其他職務。 證券行業的離職高管辭職的原因大多為“個人原因”,他們中一些人具體去向不為人知。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每個人的離職原因都是不一樣的,有些是跳槽或深造、有些是工作調動、有些可能是年齡原因,還有一部分是由于涉嫌違規被調查等。 棄“老”投“新”成新選擇 當然,也有一些券商高管去向明確,比如尋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平臺。特別是對于比較年輕的人群來說,一些“新鮮”的券商受到青睞。 2016年“挖人”動作比較大的新券商是華菁證券(籌)。這家剛剛獲批的新券商,先是引進了王錦海擔任副總裁,分管資產管理部門。王錦海是原中信證券資管業務負責人,是中信資管業務高速發展的主要參與者、推動者和管理者。他推動了中信集合計劃產品、養老金業務、銀行委托業務、財富管理業務的大發展,管理資金規模從不到10億發展到12000億。 很快,華菁證券(籌)又引入鄧浩擔任公司副總裁,分管固定收益業務。鄧浩此前擔任恒泰證券副總裁,分管ABS等創新金融業務,2015年率領團隊完成了19單總計239億企業ABS項目,名列市場第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從券商跳槽到券商的高管外,從基金跳槽到券商的高管也不在少數。比如光大保德信基金總經理陶耿因“個人原因”于2016年3月3日離職,而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消息稱,其新東家為國泰君安證券資管;此前還有一位基金大佬投身券商資管,那就是原富國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經理饒剛,其在去年5月轉投東方證券資管,今年6月被任命為東方證券資管副總經理。 杠桿異動 2016杠桿變動圖:兩市融資余額已逾9228億元 ◎每經記者王硯丹 提起2016年的資本流動,“杠桿”二字是繞不過去的。 無論是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還是當年6月開始的大跌,以及時至今日不溫不火的“猴市”,杠桿資金身影時而清晰、時而模糊,但一直都在、從未消失。從融資融券數據的變化,投資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以中大戶為主的融資融券參與者的偏好。 一年時間融資余額見底反彈 2015年6月15日是滬指大跌的開始。隨后的6月18日滬深兩市融資余額見頂2.266萬億元,為2010年3月融資融券開閘以來最高峰。 大跌造成短時間內融資余額快速下跌,但融資余額并非隨著股災第一波結束就見底。第一次去杠桿一直延續到2015年9月底,直到9100億元附近才見底。光是這一次就讓超過1.3萬億融資資金退出兩融平臺。 2015年10月以后,融資余額有所回升,但元旦后熔斷機制讓投資者產生強烈的心理波動,融資者撤退潮再次來臨。2016年3月16日,融資余額跌至8267.85億元,其后處于小幅波動狀態。到5月30日又下層樓,創下8186.34億元新低。 此后,兩市融資余額連續三個月上升,6月、7月和8月,融資凈買入金額分別達到239.11億元、128.36億元和359.86億元。9月融資者出現撤退跡象,當月融資資金凈流出310.50億元。但10月融資者卷土重來,盡管有國慶長假,融資凈買入仍然達到390.35億元。11月1日~9日,隨著滬指突破3140點前期高點,融資者熱情也重新被激發,區間融資凈買入達到151.03億元。截至9日收盤,兩市融資余額回到9228.03億元,超過了去年大跌后9月30日融資余額的第一輪低點。 人均負債77萬元 那么,現在到底還有多少投資者在兩融市場上博弈呢?證金公司數據顯示,11月9日,共有93家券商的8383家營業部開展了兩融業務。開戶融資融券的個人投資者一共423.6萬名,機構10075家。但是當天參與融資融券交易的投資者只有22.09萬名,收盤時有融資融券負債的投資者數量為120.28萬名。 上述數據顯示,11月9日當天,參與融資融券交易的投資者占開立融資融券個人投資者總數的5%;有融資融券負債的交易者,只相當于開戶總數的28.39%。 按照證金公司公布的數據,11月9日的融資融券余額為9267.8億元,這意味著融資融券持倉者人均負債依舊為77.05萬元。 新股涌動 A股年內迎183家新丁上市公司達2989家 ◎每經記者黃霞 2015年11月6日,隨著IPO重啟,證監會宣布將對新股發行制度進行完善;2015年最后一個交易日,證監會宣布修訂的有關新股發行的4項規章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IPO新規以來,截至2016年11月10日,年內兩市共有183只新股上市。對于新股,市場打新熱情不減。 2016年新股已逾180家 2015年11月6日,隨著IPO重啟,證監會宣布將對新股發行制度進行完善,同時啟動了對《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和《關于首發及再融資、重大資產重組攤薄即期回報有關事項的指導意見》四項規章的修訂和完善。當天,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表示,取消新股申購預先繳款制度,涉及交易所系統改造工作,證監會將結合交易所和中登公司進行系統技術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證監會宣布修訂的有關新股發行的4項規章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此前因市場異常波動而暫緩發行的28家公司繼續上市之路。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IPO新規以來,截至2016年11月10日,年內兩市共迎來了183只新股。其中,主板83家,中小板34家,創業板66家。 從行業來看,183家新上市企業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制造業企業高達97家;道路運輸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貨幣金融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占到86家。 兩市上市公司達2989家 2016年1月6日,高科石化(002778,SZ)作為新規后首只新股,其中簽率僅為0.19%,顯示市場打新熱情依然高漲;到剛詢價結束的湘油泵,截至11月10日,目前兩市上市公司達2989家。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近3000家上市公司中的優秀代表將在今年11月24日~26日相聚成都,參加“2016第五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上市公司、公私募機構等資本市場參與各方將共聚一堂,掀起頭腦風暴。屆時,2016中國上市公司口碑榜也將揭曉,9大榜單135家優秀公司花落誰家?讓我們拭目以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IPO新規以來,網上投資者在進行新購申購時賬戶里可以沒有資金,只要有對應市值的股票就可參與打新,如果中簽搖號結果出來后宣布你已中簽,再足額繳款即可。新股發行不僅成為企業上市融資助力,也成就了很多股票投資者的造富神話。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情況下,打新股成功意味著超額收益。以高瀾股份(300499,SZ)為例,其中簽率低至萬分之二點三,一票難求,但上市后連拉12個“一”字漲停。 不僅如此,上市半年以上的次新股也受到資金熱捧,不斷演繹批量漲停。滬指目前站在3100點之上,盤面熱點似乎仍顯不足。相反,次新股指數(880529)一路高歌,今年以來漲逾40%。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轉型謀求出路、更名者也不在少數。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變更股票名稱的公司已經達到229家之多,陽煤化工以更名13次位列“更名榜”之首。 不過,繼9月30日上交所發布《上市公司變更證券簡稱業務指引》之后,11月4日深交所又發出《變更公司名稱備忘錄》,這意味著,A股市場全面對上市公司任性更名現象說“不”,上市公司以后再玩“名字變動”,就得慎重了。
          如何投資A股才是贏家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亚洲日本最新在线 | 亚洲v日本v欧美v在线播放 | 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国产在线观看1 |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制服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