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16 23:16:30
綠城陽光26.8億拿下中投發展,這說明現在做什么,沒有點金融手段,可能連局都進不了。
每經編輯|吳若凡
因故延遲了一天之后,萬眾矚目的國字背景企業“中投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發展”),終于在今天成功進行了拍賣。北金所的大屏幕上,最終顯示出的名字,不是巨頭萬科,也不是央企保利,而是綠城陽光,這家聽起來很像綠城,實則只因“羅釗明”才有些聯系的民營企業。而綠城陽光拿下中投發展的價格是26.8億。
上一次,中投發展進入大家的視野還是在2013年,它3個月內在京津地區狂擲63.74億圈地。彼時,全國樓市回暖、調控政策處于觀望期,而這家企業當時連官方網站都還沒建好……
不過資料顯示,中投發展成立于2011年6月,經營范圍主要包括: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養老健康產業投資、股權投資、項目投資、投資管理咨詢、企業管理咨詢、受托資產有償管理、城市信息化建設投資等。
回到這次交易,你可能會說,綠城陽光竟然能拿下一家中字頭公司,豈不是很牛逼!?其實,這家所謂的中字頭企業,并不是純粹的國企,而是由綠城陽光、中國建投、綠城房產、美國黑石四家企業共同發起成立的,它們的股權占比分別為6%、60%、24%、10%。
綠城陽光雖然只占6%,但可以以股東優先權,獲得優勢,以26.8億的價格拿下另外94%的股權,全權掌控這家企業,也是很羨煞旁人的。畢竟,中投發展的布局多在京津冀,而北京與天津項目數量高達5個,還包括2個TBD項目。
但這個買價到底劃不劃算,就要認真再看一下了。
從賬面上看,本來這次掛牌,94%股份對應的底價是12.04億元,綠城陽光最終用了26.8億拍下,溢價了122%左右。但實際上綠城陽光要花的錢應該不只這些。
根據公開的財報數據顯示,2016年1~7月,中投發展營業收入21.03億,營業利潤5974,凈利潤負2409萬,企業合計資產總計152.23億,負債總計146.8億,所有者權益5.43億。也就是說,這家企業處在虧損狀態。拿下這家公司的同時,競得方還要接收它的所有負債。
中投發展的資產亮點是7塊地,雖然它為此借了100多億(大部分錢來自于股東借款),但也正是這手“王牌”使得這家開發商能拍出26.8億的價格。
有人可能說這有點“虛胖”,但看你怎么看了,有人看好這些黃金寶地的價值,沒搶到還覺得可惜呢。有人拿到了,也是筆賺錢的生意,獲得了凈資產價格(5.43億)的5倍溢價,換句話說,中投發展只用了3年高速發展的時間(從2013年算),就獲得了這么高的溢價,并全身而退。
試想一下,對于個人來說,你想要3年翻5倍,那是幾乎不可能的。就算現在這個行情,你能翻個兩倍就已經很不錯了。
不過,反過來,這一次的案例也說明了一點,現在做什么都沒有做金融的來錢快,不管你是拿地花錢,還是炒房賺錢,沒有點金融手段,可能連局都進不了。
不相信的話,看看這個。這一輪調控中,由于量化寬松,房企大舉融資,拼命做高杠桿,一個奇怪的現象就產生了:今年的房企業績相較于去年普遍大幅增長,但是銷售利潤卻并沒有明顯增加,這主要是因為其中很大一部分利潤被金融機構瓜分了。
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原本的金融機構,已經不滿足于放貸,進行土地款融資的收與放。有地產大佬有次酒后吐真言說,別看房價暴漲,但地產商沒誰賺的,錢全讓銀行賺了。
也是因為這一點,房地產金控平臺像雨后春筍般,一個個生長起來,到現在可以說是實力大房企“人手一個”。而房企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讓銀行的利潤轉移到自己這里。
不過想法是好的,實現是難的。直到今天開發商的融資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毛利率不斷下滑。
但整個房地產調控組織體系中,金融部門所能扮演的角色卻并沒有完全理順,甚至存在一定的不協調性。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邦地產立場。望此文對您有幫助,可以加入邦地產粉絲群交流。(關注微信公眾號邦地產real-estate-circle)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