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25 15:52:07
今日(11月25日),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在參加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6 第五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時表示,未來愿與同行一起作中國電影產業“最高的那棵樹”。
每經編輯|牟璇 劉水靜
每經記者 牟璇 劉水靜
今日(11月25日),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在參加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6 第五屆中國上市公司領袖峰會”時表示,未來愿與同行一起作中國電影產業“最高的那棵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對于電影產業,任仲倫強調創造力很重要,不能將目光只盯在電影票房上,以票房論成敗。
關于創新
一旦創造力沒了 電影也就沒了
去年底奧巴馬到訪美國好萊塢,在演講中談到世界上多數人雖然沒有去過美國,但通過美國電影認同了美國的價值觀和美國人的生活方式。
“我不知道他是否夸大了美國電影的影響力,但說的基本是事實。所以這個行業確實具有巨大的影響力。”任仲倫表示,電影實質上是藝術、商業和技術的融合體,電影從誕生開始就是靠技術去帶動整個電影形態的發展,所以電影從供給側角度來講,最根本的就是通過創造來推動或者促進消費、引領消費。
電影歷經120年潮起潮落,今天仍然蓬勃向上的重要原因是不斷地創新。任仲倫表示,他5月份在美國見了導演李安,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用了3D 4K 120幀的新技術,對此李安很苦惱,雖然完成了這種探索,但全球的放映體系沒有辦法提供支撐。結果任仲倫給李安打氣說要在上海給他做全國第一套放映體系。“當時整個配置要100多萬美元,租用要花200多萬元人民幣,而李安新片目前在這一個廳的票房就達到了1700多萬元。”
任仲倫認為,這就是電影技術的魅力。它一直在創造新的需求并滿足新的需求。一旦創造力沒有了,電影也就沒有了。
關于產業
一顆樹再高也長不到天上去
對于中國電影產業,任仲倫認為不能僅僅把目光聚焦在票房上面。他說:“一顆樹再高也長不到天上去,我們必須建設一片森林。”
談到當前的中國電影產業,樂觀者認為中國電影在黃金期,依據是中國電影的快速增長;悲觀者則認為,中國電影進入了拐點,尤其是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
在任仲倫看來,僅從票房而言,中國電影是健康的、精彩的。他認為,美國銀幕數在4萬塊左右,而中國和美國也只差3000塊。中國觀影人次還在增加,從7500萬到12.6億,今年一季度到三季度又增加了12%。但目前無論樂觀派還是悲觀派,都把關注點聚焦在票房上,以票房多少來看企業的繁榮和衰敗,而任仲倫認為對電影行業來講,需要建立一個新的指標體系。
任仲倫比較了中美電影產業的區別,認為目前電影產業需進行結構調整,“一顆樹再高也長不到天上去,必須建設一片森林。”
在美國,電影產業不是唯票房論,而是有一套完整的產業體系,比如制片體系,比如金融支持體系。而中國經常忽略美國電影產業在版權市場上每年都有巨大的收益,中國近兩年說趕上美國,事實上只對比了票房,卻省略了美國的版權市場,所以中國電影任重而道遠,中國電影結構調整任重而道遠。
對于未來,任仲倫表示,“我們大家都要做中國電影最高的那棵樹。這是我大學當老師的時候看丹納在《藝術哲學》中說,每一個時代都有一片森林,森林中總有一顆最高的樹,那棵樹代表著這個行業最高的成就。我想說上海電影(集團)愿意和同行們一起努力,做那棵最高的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