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15 00:29:09
1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鋁公司2017年工作會議獲悉,中鋁2016年盈得經營性利潤近19億元,并實現經營性現金流120億元。
每經編輯|彭斐
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編輯 姚治宇
因行業低迷自2008年陷入低谷的中國鋁業公司(以下簡稱“中鋁公司”或“中鋁”),用近兩年的時間逐漸顯示出有色巨頭的底氣。
1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中鋁公司2017年工作會議獲悉,中鋁2016年盈得經營性利潤近19億元,并實現經營性現金流12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鋁公司連續第二年完成國資委的考核任務指標。對此,中鋁公司新聞發言人聶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經營業績的大幅提升是中鋁公司這兩年改革成果的體現,2017年將是中鋁徹底走出低谷的關鍵一年。”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中鋁業績改善同樣與鋁價等大環境改善有關,但隨著國內鋁價的回升,一批產能陸續恢復生產,或對國內市場再次造成重創。
中鋁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鋁旗下包括鋁、銅、稀有稀土等各個板塊的經營業績都全部完成,部分板塊和企業超額完成了30%的考核目標。
“中鋁公司整體相比前一年同期實現增利45.81億元,占據了我國冶金行業全年利潤增長的半壁江山。”中鋁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在AZ-China鋁業分析師張猛看來,成績的取得,源于企業內部改革。事實上,自2014年從成都市長之位空降中鋁后,董事長葛紅林在這家央企大力實施“加減乘除”法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僅在2016年,中鋁公司共治理僵尸企業10戶,實現減虧增利10億元,并壓縮了法人單位50戶。
在中鋁人士看來,中鋁資產公司的成立是其中關鍵一步,這也盤活和清理了一批低效資產和產能,逐步解決了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歷史包袱問題。對于虧損企業和落后產能,葛紅林的態度頗為強硬,“如果虧損企業不能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實現扭虧為盈,那么被關停將在所難免”。
不過,在張猛看來,中鋁當前的改革中,對“減法”上還是有所依賴。有業內人士以其上市平臺中國鋁業為例,中國鋁業能在2016年甩掉“虧損王”的帽子,與其大做“減法”有關,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去年5月31日,中國鋁業發布公告披露,公司擬將旗下5家企業燃煤發電機組的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資產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標的資產總掛牌價約17.59億元。
不過,中鋁公司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相比于單一做減法,上述資產轉讓也是股份公司在盤活資產上的重要措施。
“中鋁通過降本實現大幅度增利104億元,跑贏了市場價格下跌速度。”中鋁總經理余德輝表示,中鋁系氧化鋁16項主要指標有15項得到改善,電解鋁4項主要指標全部得到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電解鋁等傳統板塊,在發展戰略層面,中鋁以及中國鋁業正在做出細微的調整。
中鋁公司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中國鋁業將相對集中建設氧化鋁基地和電解鋁基地,并逐漸將鏈條向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高端延伸。
2015年,葛紅林上任后重新將加工產能整合成立了鋁加工事業部,并在公開場合表明中鋁將積極向下游延伸產業鏈,聚焦價值鏈高端,加快推進工業用材輕量化進程,擺脫企業對于初級產品的依賴。
聶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經營業績的大幅提升是這兩年改革成果的體現。去年12月30日,由中鋁牽頭的國企改革基金也已正式成立,中鋁未來的改革力度會更大。
對此,業內相關專家分析稱,中鋁目前的完全成本競爭力已經在國內市場處于中線偏上水平,并會隨著落后產能的淘汰置換繼續提升。
在張猛看來,由于去年下半年國內鋁價的回升,一批產能陸續恢復生產,以及超過500萬噸新增電解鋁產能陸續投產,或對市場再次造成重創,鋁價有再次滑坡的可能,將對中鋁的初級產品帶來波動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