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2-10 13:29:38
在著名學者劉璐看來,今年TOP 10房企的競爭會異常激烈。在這樣的局面下,已轉型多元企業的綠地,是否將面臨在房地產行業的排位下滑?綠地為何會選擇此時改變打法?它和萬達商業走的是同一種“弱地產”道路嗎?
每經編輯|吳若凡
每經記者 吳若凡
2017年1月份最新銷售數據顯示:碧桂園、萬科、恒大銷售金額分別高達481億、481.2億和372億元,房企三強之間的追擊日益激烈。
據多方媒體消息透露,2017年三強均有突破5000億元的計劃。曾在2015年位居前三的萬達,今年正式宣布“萬達商業不再是地產企業”。曾在2014年位居榜首的綠地,近年逐步強化非房地產的產業比重。近日,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在公司年度工作會上,格外強調風控,要求合理拿地等。
年初,《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綠地集團媒體會上獲悉,2017年綠地房地產銷售金額要增長15%-20%。按照去年的基數,增長20%則業績目標為3015.6億元,尚未及碧桂園2016年的成績,也不及綠地2016年制定的3200億元目標。
在著名學者劉璐看來,今年TOP 10房企的競爭會異常激烈。在這樣的局面下,已轉型多元企業的綠地,是否將面臨在房地產行業的排位下滑?綠地為何會選擇此時改變打法?它和萬達商業走的是同一種“弱地產”道路嗎?
地產業務趨弱新邏輯
“房地產并非‘停下來’,只是增長慢一點。”這是張玉良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過的一句話。記者也留意到,相比今年綠地房地產業務15%-20%的增長率,大基建業務的目標增長率或超100%,大金融和大消費的增長目標也在逐年加碼。
就絕對數值而言,克而瑞數據顯示,2016年綠地實現合同銷售金額2550.04億元,同比增長10.8%,2017年的增長率,計劃加速。相較內部其他業務,房地產銷售增長略顯弱勢。
此前綠地公布的信息透露,2016年綠地集團銷售總額超過3700億元,其中大基建規模已超1000億元,2017年計劃沖2000億元。
按照主要指標15%的增速計算,綠地集團2017年整體業績或超4255億元,由此地產業務占比70%,同比增加2.1%,基建占比約47%,同比增加20%。另外,金融業務在綠地集團的利潤率占比保持25%的水平。可見,房地產依然是主業,占比最大,但增速表現出的未來占比已較式微。
無心逐鹿三強?
就房地產單一業務而言,張玉良曾用“就算只看這一塊的規模,要超越綠地,估計也很難”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描述。
從目前土地儲備來看,綠地2016年較2015年增長明顯,其中新增土地總建面積為146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5%;拿地金額為856億元,同比增長77%。較好的貨量補充,可謂是綠地不懼其他房企的一個重要籌碼。
“但無法否認,2016年綠地已被第一名甩下一千多億。”易居總裁丁祖昱認為,伴隨各大房企間的激烈競爭,綠地房地產增長速度較為緩慢。不過,隨著去年綠地各方面的充分準備及調整就緒,特別是投資板塊的加強,綠地也極有可能在2017年帶來驚喜。
“實際上,綠地現在的思路和萬達有一定相似性。”有分析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王健林提出“萬達商業不再是地產企業”,是基于對萬達轉型基本成功的判斷,因為2016年萬達的服務業收入已超過房地產占比55%,凈利潤也大于房地產。而且萬達早就認為傳統開發出現金流的方式不如現在的輕資產模式,所以要轉型。
“綠地也一樣,一旦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幾個產業規模和收入占比起來,房地產是否要一直做主業,并不重要,誰貢獻率大誰上。”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對房地產興趣沒有以前大,也很可能無法經受現在異常激烈的房企第一梯隊競爭,畢竟前三強已經是沖刺5000億元的狀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