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03 02:19:11
成都,響應國家戰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用她的工業發展、創新驅動和開放態勢,不斷證明自己是一座成功之都。
每經編輯|傅克友
□每經評論員 傅克友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今日開啟,打開中國春天的大門。
而2017年的春天,對正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成都,意義尤其重大,影響更加深遠。在新的歷史時期和經濟形勢下,怎樣才能穩中求進、不辱國家使命,這是成都需要用行動給出的答案。
(一)
一座城市,地位越重,責任越大。2016年,當成都開始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征程,就意味著她以立說立干的成都行動,嵌入高瞻遠矚的國家戰略。
中國的崛起,需要棟梁之城的崛起。當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進入城市群引領的新階段,城市群中那些極核城市和引領城市,就代表著中國經濟的活力。這些城市有活力,則中國經濟有活力;這些城市有多大的活力,則中國經濟有多大的活力;這些城市的經濟活力在哪里,則中國經濟的活力就在哪里。
不是哪個城市,都能承擔這樣的國家使命。除成都外,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五個城市,榮列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和定位。其中有三個,屬于約定俗成的一線城市。
中國的崛起,需要更多棟梁之城的崛起。無論是城市群的發展,還是大城市病的累積,都需要重塑中國的一線城市布局,催生更多的新一線城市。因此,作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這是成都的使命,也是成都的機遇。成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順應全球大勢所趨,應答國家戰略需要,基于自身發展內在要求。而建成國家中心城市,是成都最好的回答。
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對成都提出“抓住六大歷史機遇,完成六大歷史任務”的重大要求,在殷切期望中,指出了明確方向。
成都,都成。成都,響應國家戰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用她的工業發展、創新驅動和開放態勢,不斷證明自己是一座成功之都。
(二)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要有牢固的基礎。因為一座中國的棟梁之城,需要在國家的產業體系中擔當棟梁的責任。
工業是立國之本。從英國到德國,從美國到日本,強國崛起,無不因為工業的強大。當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需要更強大更先進的工業。因此,《中國制造2025》應運而生。
工業同樣是城市強盛的根基。成都需要在解決工業不足的同時,推動工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而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使命,要求成都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國家基于全球戰略布局的先進制造基地。這就是為什么,去年底,國家工信部要批準成都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
因此,成都堅定不移地采取工業強基行動,旗幟鮮明地提出工業“一業定乾坤”。
成都的工業基礎越來越牢固。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4%,完成工業投資2246.2億元,同比增長41.0%,工業投資增速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
成都的工業結構越來越優化。在2016年,汽車產業增長最快,同比增長19.0%;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增長6.1%,比上年回升6.7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3%,其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增長14.1%。成都制造正在向“成都智造”華麗轉身。
有工業的棟梁之城,才有棟梁之城的成都。當成都的工業基礎越來越強大,也就日益向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進發。
(三)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要有源源的動力。因為一座中國的棟梁之城,需要在國家的創新驅動中扮演棟梁的角色。
創新是中國的鮮明主題。面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而面臨經濟新常態,中國需要在創新中尋找新的動力。
當人口紅利成為往事,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和企業家精神,在長期經濟發展中越來越重要。而這些恰恰都是當下中國經濟的缺口和短板。唯有創新,才能迎頭趕上。
創新更是成都的鮮明主題。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這不只是目標,是決心,更是堅決的行動。
成都的創新驅動系統推進。它有理念,要讓創新創業者“寧可流落街頭,也不愿意離開這座城市,即便身無分文,也要堅守在這里”;它有抓手,從加快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到規劃建設成都科學城,再到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它有平臺,“菁蓉匯”活動實現“知本”和“資本”有效對接,“全球創交會”吸引全球創新創業資源迅速匯聚。
成都的創新驅動成效彰顯。2016年,成都新登記市場主體33.5萬戶,同比增長34.63%,新增注冊資本9228億元,同比增長40.98%,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均名列第二位。自成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開展以來,成都每天新增700名創客。
有創新的棟梁之城,才有棟梁之城的成都。當成都的創新驅動越來越澎湃,也就日益向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進發。
(四)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要有全球的視野。因為一座中國的棟梁之城,需要在國家的開放戰略中發揮棟梁的作用。
開放是中國經濟的成功經驗所在,也是中國經濟繼續走向成功的經驗所在。所以,中國強調,要堅定不移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所以,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要實現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中國承諾,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
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擎起經濟全球化的大旗,是中國的責任,也是中國的機遇。
在中國的開放戰略中貢獻更多更大的力量,也是成都的使命和成都的機遇。作為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交匯點,成都需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對歷史和城市負責的態度,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西部宿命”和“盆地桎梏”,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全球資源整合和競爭。
成都承擔了開放的使命。她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加快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從西部內陸躍升為向西開放的前沿城市。她以對外通道建設為“先手棋”,強化互聯互通,構建通路大格局、開放大格局。歐洲地上與空中兩條“絲綢之路”構筑的“蓉歐+”,讓成都跳到舞臺的中央,成為開放的主角。
成都抓住了開放的機遇。2016年,蓉歐快鐵已成為中歐班列“第一品牌”,全年共開行往返班列453列,占到中歐班列總數的三分之一。2016年,成都對外貿易大提速,進出口總額達2713.4億元,同比增長11%,其中進口額達1262.9億元,同比增長30.9%,增速首次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位。
有開放的棟梁之城,才有棟梁之城的成都。當成都的開放格局越來越大氣,也就日益向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進發。
(五)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成就中國的棟梁之城,非一日之功。但目標已經明確,思路已然清晰。
2016年9月11日,成都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確立了“一個目標、五維支撐、七大任務”的“157”總體發展思路。其中,一個目標,即成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是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五維支撐,即加快建設西部經濟中心、西部科技中心、西部文創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和西部綜合交通樞紐。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響應國家戰略,成都行動一往直前。在這個2017年的春天,成都開始新的征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