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 2017-04-10 08:51:08
自2009年以來,中國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居世界第一,汽車保險消費也隨之迅速發展。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車險市場。保監會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車險保費合計6834.5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高于整體財險行業。
“一旦發生交通事故,來的第一個是交警,第二個就是保險定損員。”網民的這句話,道出了保險對于汽車行業的重要性。
中國汽車保險業如何擺脫“大而不強”?
自2009年以來,中國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居世界第一,汽車保險消費也隨之迅速發展。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車險市場。保監會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車險保費合計6834.5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高于整體財險行業。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車險市場正呈現“大而不強”,尤其保險行業在汽車產業鏈中的話語權與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并不相稱。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會長朱進元向記者指出,保險業在民眾汽車消費過程中承擔了70%的成本,但其在整個汽車產業鏈條當中卻沒有足夠話語權。“作為行業協會,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改變這樣的一個扭曲狀態,這注定是不能長久,注定需要回歸正常。”
事實上,在許多車險成熟的國家,保險業介入汽車安全領域研究已成為常態。如德國安聯保險便建立了汽車安全技術中心,通過引入安全帶、安全氣囊、高級汽車防盜鎖等技術,為汽車行業設計制造更加尖端可靠的安全系統提供了幫助。
與此同時,保險行業的特性還有助于引導汽車廠家生產低風險車輛。例如,保險公司按照歷史經營數據,對各車型設置不同風險系數,將使群眾偏向于消費風險系數低的車輛。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董事長李開國分析說,從發達國家成熟經驗看,車輛安全性能、維修成本、事故出險頻率等因素是不同車型車險定價的關鍵,其專業技術支撐需要充分整合汽車和保險行業的優勢資源,由專業汽車及保險研究機構聯合完成。
目前,中國保險業已開始嘗試“跨界”進入汽車安全領域。去年底,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院和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聯合發布“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體系框架。該指數從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車內乘員安全、車外行人安全、車輛輔助安全等四方面開展研究,力圖為消費者購車用車、車險保費厘定、汽車安全研發等提供參考信息和數據支撐。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總經理萬鑫銘在近日舉行的一場上述指數媒體說明會上表示,不同車型的安全指數測試評價結果,將為消費者、保險企業、車企提供基礎對話平臺,為消費者選車用車、為保險企業理賠和差異化費率厘定、為汽車廠商改進汽車安全性能提供直觀的判斷標準。
據研究方介紹,上述指數有望在2019年正式應用,屆時消費者可在第一時間查詢相關車輛安全性能。業內人士認為,這不僅將倒逼車企提高車輛安全性能,還將極大提高保險業話語權,從而使安全性能不高的車輛厘定更高保險費率成為常態,為汽車消費者提供更多風險保障。
官方對此亦有所動過。去年7月,保監會發文全面鋪開商業車險費率改革。費改后,各地為了鼓勵駕駛員安全駕駛,將車險費率浮動與理賠次數相掛鉤,從人因子增加。不過,由于中國車險經營時間短、技術力量不足,各種車型碰撞數據、事故數據缺乏,加之車型種類繁多、規范程度低,車型系數還未正式與費率掛鉤。
朱進元透露,目前一些保險公司出于經營成本和風險管控的需要,也在開展汽車事故原因的統計分析,研究汽車安全設計新技術,從而促進汽車安全性能的提高。他希望,保險與汽車行業未來能對接汽車安全技術研究領域多方面需求,攜手發揮好各自技術和資源優勢,共同助力汽車產業鏈的持續健康發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