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24 23:18:39
每經編輯|張虹蕾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趙 橋
曾被農發種業(600313,SH)視為“香餑餑”的農業公司,如今因業績連年下滑陷入被“甩開”的命運。
5月23日晚間,農發種業公告稱,由于控股子公司廣西格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西格霖)近幾年業績逐年下滑,擬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所持廣西格霖51%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廣西格霖曾深受農發種業青睞。2011年農發種業將原本預計募投農作物原種基地項目的資金變更為收購廣西格霖51%股權,將其納入麾下。然而,廣西格霖似乎并未給農發種業帶來預期的成績,2017年1~3月(未經審計)凈利為負145.95萬元。此外,廣西格霖還欠款農發種業3000萬元。
農發種業董秘辦工作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廣西格霖主業為農作物,營收變化可能有季節方面的原因,此次轉讓是為了止損。
圖據公司官網
業績逐年走低
農發種業公告稱,由于廣西格霖近幾年業績逐年下滑,為優化公司產業結構,調整生產經營布局,進一步提高公司核心競爭力,擬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所持廣西格霖51%股權,轉讓掛牌價格不低于其評估值,最終以成交價為準。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后,將不再持有廣西格霖股權。
公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廣西格霖經審計合并報表所有者權益(凈資產)賬面價值為12827.75萬元。其2015年和2016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003.23萬元和172.62萬元,2017年1~3月未經審計的凈利為負145.95萬元。
在農發種業看來,廣西格霖主要從事甘蔗種及馬鈴薯種種植,土地為租賃農田,其他生產物資需求較少,獲利能力較高。本次評估結論采用反映了廣西格霖綜合獲利能力的收益法,評估值為12250萬元,農發種業所持廣西格霖51%股權對應評估值為6247.5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業績不佳,廣西格霖尚欠農發種業3000萬元。農發種業方面稱,要求經營班子在辦理本次股權轉讓事項的同時回收欠款。
對于此次轉讓具體原因及虧損原因,前述農發種業董秘辦工作人員稱,原因都在公告中披露了,并稱廣西格霖主業為農作物,營收變化可能有季節方面的原因。而對于欠款3000萬元產生及未歸還的原因,該工作人員表示不清楚。
而根據卓創資訊提供的馬鈴薯價格走勢圖顯示,馬鈴薯價格在2016年2月~5月一直保持上漲趨勢,2016年5月份達到最高位2500元/噸左右。2016年8月底,馬鈴薯價格迅速下降到900元/噸左右,2016年11月~2017年3月馬鈴薯價格基本在1300元/噸左右,2017年5月價格又下降至900元/噸左右。
卓創資訊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7年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增加明顯,市場貨源參市量逐步提振,為市場價格拉鋸戰奠定基礎。此外,今年蔬菜整體供應力度強勁,部分菜價持續低位徘徊,對銷區馬鈴薯交易形成持續擠壓,市場馬鈴薯價格上漲支撐表現乏力。
曾被寄予“龍頭企業”的期望
其實,農發種業曾對廣西格霖寄予厚望,昔日收購股權的資金還來源于原有的募投項目。
根據當時公告,2011年農發種業將涵蓋農作物原種基地項目、種子銷售中心項目、30萬噸種子加工項目的原投資項目中的7905萬元的募投資金,變更為收購廣西格霖51%的股權。
按照農發種業當時的解釋,2000年公司首次募資投資4.88億元,2002年以后,因公司產業布局發生變化,農作物原種基地項目、種子銷售中心項目募集資金一直未使用;30萬噸種子加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7405萬元,并計劃投資多家分公司,已投入1145.37萬元外,剩余募集資金長期未使用。后因業務整合,上述項目已經無法實施。
為了有效使用募集資金,農發種業董事會2011年決定終止上述項目,擬用上述項目所募集資金中的7905萬元,收購廣西格霖公司51%股權。
彼時,農發種業對其頗為看好,稱廣西格霖在廣西區域內具有成為甘蔗和馬鈴薯育種龍頭企業的潛力。廣西格霖2009年、2010年以及2011年1~8月的凈利分別為220.38萬元、651.61萬元和349.32萬元。
在農發種業看來,依靠收購種業優良資產實現了主營業務的轉變,增加了企業發展后勁,并能夠快速形成產業規模,符合國家政策和公司的產業定位,具有較好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不過,如今廣西格霖似乎并未給農發種業帶來預期的業績,其2015年、2016年、2017年1~3月(未經審計)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168.36萬元、6927.43萬元和128.34萬元,凈利潤分別為1003.23萬元、172.62萬元和負145.95萬元。(實習生郭夢迪對本為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