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9-20 15:46:26
成都“城鄉社區發展治理30條”的主要內容包括總體要求、建設五大社區、健全社區發展治理長效機制、提升社區發展治理能力4個板塊、30條措施。
每經編輯|李晃 吳林靜
每經記者 李晃 吳林靜
中共成都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召開“城鄉社區發展治理30條”新聞發布會,解讀近日成都市出臺的《關于深入推進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的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明確,將組建市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建設品質、活力、美麗、人文、和諧“五大社區”,圍繞“五大社區”建設不可回避的“棚戶區、城中村、老舊院落”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區創建等硬件打造中“軟肋”等,提出一系列詳實具體、切實可行的舉措。
在推進品質社區建設方面,將通過科學編制社區規劃,廣泛吸納居民群眾參與,科學規劃社區空間和公共資源、調整街道(鄉鎮)行政區劃,探索建立社區規劃師制度,發揮好規劃的科學引領作用。健全社區服務配套設施,完善社區綜合服務功能,實施“互聯網+社區”行動,改進社區物業服務管理。
在推進活力社區建設方面,將通過促進社區居民充分就業,打造社區創新創業生態,服務社區產業發展。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滿足居民生活消費方式由生存型、傳統型、物質型向發展型、現代型、服務型轉變的需要,促進社區生活性服務業提檔升級。
在推進美麗社區建設方面,將穩步推進街區有機更新,加大老舊院落改造力度,推動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推進社區全域景觀化創建,全面實施背街小巷綜合整治,大力實施拆圍墻、拆違建行動,創造社區開放空間。開展城市社區“小游園、微綠地”建設,加強社區環境綜合治理。
在推進人文社區建設方面,將促進“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誼公益”的天府文化深度融入社區建設和居民生活,養成居民文明、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培育心口相傳的社區精神。健全社區志愿服務體系,提升社區開放包容水平。進一步弘揚市民開放、包容、友善精神,讓不同鄉音、不同膚色、不同職業和諧共融。
在推進和諧社區建設方面,將加強城鄉社區法治建設,加強和完善社區自治功能,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深化“大聯動•微治理”體系,建立指揮大統一、資源大整合、維穩大巡防、矛盾大調解、民生大服務、執法大協同機制。培育社區矛盾糾紛多元調解組織,加大對城鄉困難居民關愛力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