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15 21:17:55
在2017中國金融發展論壇上,德華安顧人壽總經理助理肖萍預計,隨著更多監管政策的出臺,市場投資者會回歸理性,金融也可能回歸本源。未來,無論是政府的引導,還是行業的導向,都會使資金流到服務于實體經濟上去。具體到保險行業的話,她希望今后科技可以助力保險的產業升級,助推保險業新舊動能的轉化。
每經編輯|胡楊
德華安顧人壽總經理助理肖萍
每經實習記者 胡楊 每經記者 向江林 每經編輯 畢陸名
2017年末,資管行業迎來監管新規,如何實現轉型發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成為當下資管行業面臨的新挑戰。
12月15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中國金融發展論壇暨第八屆金鼎獎”在北京正式拉開大幕。本屆論壇在前幾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下資管行業面臨的現狀,將目光聚焦于行業的“服務實體與轉型發展”。
在第一場圓桌對話環節,對于保險企業究竟應如何“回歸本源”,德華安顧人壽總經理助理肖萍指出,保險的本源是保障。因此,保險最為核心的一點就是服務好人民,保障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
當前,“保險姓保”是整個保險行業當之無愧的“主旋律”。與其他行業相比,保險業存在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那就是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肖萍認為,所謂的美好生活其實非常具體,對于群眾來說,他們能否獲得更好的教育,能否取得更高的收入,能否得到一份有發展性的工作,享有的社會保障能否更加全面,享受的醫療水平能否更高,精神生活具體講如何構建等等,幾乎都與保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她看來,服務好人民的美好生活也因此成為了保險的核心。
那么,對于一家保險公司來說,保障人民的美好生活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呢?肖萍將這個問題總結為三部分,包括:為消費者提供更好更多的產品;以服務老百姓為著力點;完善風險管理,即:使保險資金由短負債、長資產轉為資產負債相匹配的長期投資等。
具體來說,堅持和踐行“保險姓保”首先需要提高保障類產品所占的比重,以肖萍所在的德華安顧人壽為例,公司推出的100款產品中有80%是保障類產品,在今年前三季度銷售的2700萬件保單中,保障類產品也占到95%。
在風險管理方面,面對當下的過度投資、杠桿率過高、影子銀行等風險隱患,肖萍進一步指出,金融的實質是平衡風險與收益,保險的核心則是經營風險。保險公司既要經營好自身的風險,也要經營好客戶的風險。盡管旺盛的投資需求和投資產品,以及不成熟的投資市場帶來了一些風險,但在她看來,近一兩年的時間里,監管機構已經在重新理清這些問題,審視金融的定位。尤其是對于金融,這一調節、配置社會經濟資源的重要工具,應如何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等問題,整個行業都在重新思考。
而據肖萍預計,隨著更多監管政策的出臺,市場投資者會回歸理性,金融也可能回歸本源。未來,無論是政府的引導,還是行業的導向,都會使資金流到服務于實體經濟上去。具體到保險行業的話,她希望今后科技可以助力保險的產業升級,助推保險業新舊動能的轉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